摘要 在許多人眼中,史曉偉看起來可能有點“不像”全國勞模。作為無錫威孚馬山油泵油嘴有限公司的一名高級技工,他討厭重復地做事,更愿意通過創新想法來給自己的工作增加點...
在許多人眼中,史曉偉看起來可能有點“不像”全國勞模。作為無錫威孚馬山油泵油嘴有限公司的一名高級技工,他討厭重復地做事,更愿意通過創新想法來給自己的工作增加點“樂趣”。22年的藍領生涯,他開發新品整體泵,實現產值4100萬元;完成“柱塞扃位雙面沖鋼印”革新項目,使該工序效率提高50%;開展“一磨一配改自磨自配”工藝的改革,每年為公司節約生產成本52萬元……僅2008年,史曉偉就帶領車間員工完成32只新品的試制任務。年過四十的他,用自己的勤奮和智慧在全國1700萬機械行業從業人員中脫穎而出。“要用心,更要開心”——他視之為座右銘,也是這位“草根”技改師創新的原動力。史曉偉生長在馬山農村,l993年中學畢業后就應聘到了這家公司做互研工,這個靠手工作業的崗位既需要使力氣又需要動腦子。雖然工作艱苦,但勤奮好學的他頗有悟性且愛鉆研,在這個崗位上干了十年。當初,他加工的柱塞產量能達到其他人的3倍,成為生產明星。在他擔任互研組組長的5年里,共完成35644個有效工時,平均1年干了4年的活。他曾帶領幾十名員工日夜奮戰,創下了月產24萬副柱塞偶件的新紀錄。
史曉偉骨子里滲透著勤奮、好學、鉆研的秉性,從柱塞套外徑成型磨削技術,到“以車代磨”項目,每項革新的成功,都成了他繼續創新、技改的動力。可以說,技改的過程也是他成長的過程,多少年來他樂此不疲。“提高TICS滑塊工序質量和效率”的項目可謂是史曉偉的一大“杰作”。當初,他是3名革新組成員之一。那時,一個班只能生產100件左右,關鍵是垂直度超差,而且一塊砂輪只能加工幾十個零件就要報廢,成為困擾生產的一大難題。史曉偉和同事們開動腦筋,持續攻關,從加工方式、砂輪選用、砂輪寬度等進行全面改進,反復試驗,獲得成功,產量提高1.5倍,單件消耗下降0.13元。
他的家在太湖邊上最西端的小山村,離公司有20多公里路程,不管嚴冬酷暑還是刮風下雨,他總是騎自行車上下班,從不遲到。這些年來,他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天只有上班的時間,沒有收工的概念,甚至放棄周末和節假日。“愛鉆研”的勁頭使他對工作全情投入,凡是工作和業務技術上遇到的難題,他都要深入研究,非搞透不可。他為攻關可以三個月不回家;放棄高就,甘于寂寞的工件“拼圖”;拖著病體堅持到“大功告成”……他沒有流傳四方的豪言壯語,而是立足本職、志在平凡、努力攻關,總能在不同的崗位上,閃現出亮點。工作上攻克的一個個問題,最終“誕生”出一項項新的技術革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