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兩會期間,總書記在出席上海廳政府工作報告的審議時指出:“也不能那么任性了,否則靠什么可持續發展?”一時間,“不能任性”成為熱門詞匯,...
兩會期間,總書記在出席上海廳政府工作報告的審議時指出:“也不能那么任性了,否則靠什么可持續發展?”一時間,“不能任性”成為熱門詞匯,至少上億人被“發展不能任性”的新聞刷屏。總書記的一句“不能任性”,其實眾多中國企業家深有體會。
在“創新迎未來企業攜手互助共贏”中國企業發展座談會上,現場不少企業家就表示:企業發展還需要有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不能任性,簡單粗暴雖然在短期內有效,長期卻會對行業及自身產生難以挽救的影響。
中國創業家聯盟提出:不少行業產能已經過剩,可是依然不管不顧,照樣大上快干;許多企業覺得創新太費勁,那就簡單粗暴地抄襲仿制;論證太繁瑣,那就一拍腦袋就上馬;環保太難搞,那就干脆直接棄之不顧。這樣一種非健康常態的發展模式不僅損害著努力創新企業的動力,從長遠看更耗費著中國經濟發展的原動力。
面對新世紀經濟全球化、信息化和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創新能力已日益成為企業的核心能力。有數據顯示,在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中,75%靠技術進步,25%靠能源、原材料和勞動力的投入,而我國的情況恰好相反。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量利用外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有力地促進了企業經濟的發展,然而這些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吸收和消化,甚至完全是“拿來主義”。簡單來說,就是一些形式上的模仿與照搬照抄,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我國企業在國際產業分工中仍處于低端位置的局面。
現實中這種種“任性”,概括起來,其實就是經濟發展方式還是比較粗放。對此,總書記早已準備好了答案。“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一言以蔽之,就是實施創新發展戰略。
企業創新能力的中心是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要素,“核心競爭力”強調的是企業具有獨一無二的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而且是技術系統、組織管理系統方面的能力。培育和提高企業創新能力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企業價值增值,從而實現企業資源的優化配置。資源優化配置指的是能夠帶來高效率的資源使用,其著眼點在于“優化”,它既包括企業內部的人、財、物、科技、信息等資源的使用和安排的優化,也包括社會范圍內人、財、物資源配置的優化。
可以預見,隨著中國企業家的認識提高,兩會后一系列對知識產權政策的深化普及及法律法規的建立健全,民間創新和企業創新必然會有一個新的驅動力促進發展。而只有中國企業真正實現創新有動力這個基礎條件,才能從根本上改善各行業同質化,廉價化的劣勢,優秀的企業才能脫穎而出,進而提升整個科技創新行業對經濟貢獻的比例,突破當前發展模式的限制,使我國真正發展成為一個創新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