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做鉆具的,能不能讓鉆頭經久耐用,光潔度、鋒利度等能不能達到完美平衡?”這是無錫一家制造業企業給自己定的目標。日前,記者走進這家位于江陰馬鎮的高峰工具有限公...
“做鉆具的,能不能讓鉆頭經久耐用,光潔度、鋒利度等能不能達到完美平衡?”這是無錫一家制造業企業給自己定的目標。日前,記者走進這家位于江陰馬鎮的高峰工具有限公司,雖然公司目前年產值只有470萬元,但專攻齒科鉆具,每個鉆具的精度公差比頭發絲還要細10倍以上,競爭對手放眼全球也只有七八家。車間內,5臺加工中心運轉不歇。“都是最高端的六軸八聯動,一律數字化操控、機器人手臂傳輸,自動化水平很高。”公司總經理高幸榮介紹,這些設備是分兩批從瑞士進口而來,很貴,當時也很難買到,“轉型很痛苦,保證品質也很辛苦。不過,值得。”
原來,公司也曾走過粗放型、大眾化鉆頭的生產之路,卻陷于“越窮越忙、越忙越窮”的低價惡性競爭。2011年購入第一批設備后,高峰工具全力進入齒科鉆具領域。如今,公司堅持“寧可掙錢慢一些,要用一分鐘做好的產品,絕不壓縮到40秒”。高幸榮舉例,鎢鋼車針解決了熱膨脹系數不同的兩種材料焊接的技術難題,極大提高了車針的強度、精細度,目前,公司是亞洲唯一有能力生產該產品的企業。但產品從研發成功到產業化更來之不易,要測試無數次才能形成標準,進而保證從第一支到第一萬支的品質相同,“再也不能一味追求數量和速度了。”
“制造業的明天,并不在他處,而僅僅在于——能否做出打動人心的產品。”最近很火的文章《去日本買只馬桶蓋》中,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拋出這一觀點,恰與高峰所遵循的理念相一致。而產品能否真正“打動人心”,還要問市場和客戶。2012年,高峰工具首攻的第一個市場就是日本,“因為日本市場的準入許可條件非常苛刻,如果先過了日本的嚴格審批,其他國家就不愁了。再者,產品銷售到日本,對方企業在使用過程中如果有問題會反饋意見,也便于我們提高。”果然,訂單紛至沓來。前不久,公司又獲得美國FDA認證,訂單一下子增加了230多萬支,目前已排到了今年4月。
多研究探索,由苦苦思慮“怎么活下去”,轉變為“我要轉型,還要變得更好”。除了高峰工具之外,記者了解到,我市機械制造行業各領域的“排頭兵”企業其實也在做類似努力,如無錫新鴻泰電器有限責任公司,早年完成爆發式增長,如今也慢下來,專門瞄準新的智能電網中所需要的元器件,凈利率卻在20%以上;開普動力從產品生產,逐步轉向了產品的測試、新型外觀設計等,在行業內擁有專利技術領先……國內“中產階層”在壯大,愿意為新技術和新體驗埋單的這群消費者出現,被認為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轉折點,“但能不能轉型成功,不能冒進,也不能太樂觀,企業首先還是要有定力、有恒力去做好產品。”高幸榮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