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礎設施走出去、產能對接、金融支撐成為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4年外訪“收官戰”的關鍵詞。12月20日晚,結束哈薩克斯坦、塞爾維亞正式訪問以及出席上合組織、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會議和...
基礎設施走出去、產能對接、金融支撐成為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4年外訪“收官戰”的關鍵詞。12月20日晚,結束哈薩克斯坦、塞爾維亞正式訪問以及出席上合組織、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會議和大湄公河次區域國際會議后,李克強回到北京。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了李克強在此次出訪期間所做的4次正式講話發現,面對中亞、中東歐和東南亞大湄公河次區域的不同國家,李克強的發言都涵蓋了三方面內容,用其在中東歐的發言總結,就是“以基礎設施為牽引,以產能合作為抓手,以金融合作為支撐”。
本次外訪期間,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就開展產能合作達成共識;“中歐陸海快線”也將啟動打造;在塞爾維亞,李克強還見證了中國企業在歐洲承建的第一個大橋項目的竣工。而波折一年有余的中泰鐵路與農業合作也終于在泰國經歷政權更迭后落地。
推進中國海外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帶動中國裝備與制造走出去的理念,已經在李克強今年此前訪問東南亞、非洲期間有所體現。而到了年末收官外訪中,“以基礎設施為牽引,以產能合作為抓手,以金融合作為支撐”,構成了中國對外合作的新模式。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李克強表示,中東歐國家自身抵御危機影響,需要擴大有效投資,改善民生也需要加強公共產品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刻不容緩。中東歐國家擁有天然良港,與鐵路、公路等交通干線連接起來,可以發揮巨大的綜合效應。
對于湄公河流域國家,李克強建議深化基礎設施領域合作。湄公河流域國家都處在發展的關鍵時期,交通等領域基礎設施建設將成為拉動經濟、擴大就業新的增長點,而中南半島互聯互通更是實現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保障。
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副院長黃劍輝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從國際需求來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面臨基礎設施短缺和改造的問題。亞非拉國家港口、機場、鐵路、公路都有很大短缺。拉動新一輪經濟增長,基礎設施先行已經基本成共識。
“中國作為一個剛從低水平發展中國家發展起來的接近中等收入的國家,相比歐美國家,與亞非拉國家發展階段相近,經濟結構在梯度和高度上有互補性。”黃劍輝說。
當前中國基礎設施迅速發展,具備強大的施工、設備制造能力,在黃劍輝看來,像中國鐵路設計制造能力全世界沒有第二家。
外交學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施展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李克強總理在中東歐以及各地訪問背后都有一個思路,就是將中國制造推出去,帶動中國高鐵走出去。”
產能合作新亮點
2009年4萬億元人民幣刺激下產生的過剩產能成為最近兩年中國經濟和環境的沉重負擔,此前一直有轉移國內過剩產能是中國企業走出去原動力之一的說法。但一提過剩產能,似乎意味著高耗能和高污染,并不是所有目的國都愿意接受,而且有一廂情愿之嫌。
本次出訪,李克強多次提到了產能,但用了“富余、高水平”等詞來形容。比如,李克強曾表示,“中國有充足的、高水平的裝備產能,性價比高”、“使中國的富余產能得到更多利用”、“中國愿將先進產能、裝備在中東歐國家就地建廠開展生產,也可以帶動中東歐國家的就業”等。
在此次中國與哈薩克斯坦開展產能合作的共識中,雙方認為,中國有充足的、高水平的裝備產能,性價比高,在哈薩克斯坦以多種方式建設哈方需要的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生產以及火電等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合作,有利于打造經濟新增長點,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推進資源產業升級,助力哈薩克斯坦工業化進程,推動中國裝備走出去,實現中哈雙方的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
施展指出,發展基礎設施本身對本地水泥、玻璃、鋼鐵基本建材有需求,對于中國過剩的產能,中東歐國家都存在開拓市場的可能。
黃劍輝認為,富余產能是中國當前的一個特點,4萬億元刺激很多鋼鐵、水泥、玻璃企業擴張產能以適應當時大規模的基建和房地產開發,但最近幾年面臨這么大供給能力去哪里的問題。黃劍輝告訴本報記者:“亞非拉發展中國家需要資金和技術,而中國需要市場和資源,雙方需求和供給能力高度互補。”
金融合作支撐
在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轉移富余產能、鼓勵中國企業當地投資設廠諸多建議中,李克強都提到了中國金融機構及中國企業所具備的融資能力。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開發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等金融機構一直是領導人出訪的重要陪同,也是很多中國對外重大合作項目的重要后盾。
李克強在四次演講中都提到了融資問題。在上合組織成員國政府首腦理事會上,李克強表示,中方將正式啟動中國—歐亞經濟合作基金首批項目遴選,并愿與各方設立雙邊子基金,支持區域內經濟項目實施。同時,更好發揮“絲路基金”等資金的作用。中方希望上合組織各成員協商一致,穩妥推進組建上合組織開發銀行進程,為本地區建立長期穩定的融資平臺。中方支持哈方提出的上合組織成員國擴大貨幣互換和本幣結算的建議。
中國與中東歐國家也正在搭建投融資協作新框架,其中包括100億美元專項貸款、鼓勵中國企業和金融機構參與中東歐國家私有化進程,設立30億美元規模投資基金,并啟動第二期10億美元的中國—中東歐投資合作基金,以及發行人民幣債券,設立人民幣中東歐合作基金等。
李克強表示,中國與湄公河流域國家開展跨境貿易本幣結算試點,擴大本幣直接兌換規模,并提到了中國國家開發銀行設立的100億美元中國—東盟基礎設施專項貸款和正在籌建中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對區域互聯互通融資的支持。
黃劍輝告訴本報記者,中國具有支持海外基礎設施建設與產能合作的投融資實力。中國有巨大規模的外匯儲備,2014年9月末外匯儲備余額達3.89萬億美元;同時中國一直是高儲蓄率國家,2013年末,人民幣存款余額高達112.66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