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屆中國國際機床展覽會如期而至。2009年4月6日,在北京順義新國展開幕。這天北京氣溫陡升至27℃,春一再地深了。機床展上人流涌動,熱鬧時摩肩接踵,但仍有一股蕭殺冷寂之氣若隱若現。
展會本來就是做注意力的。往屆到處散發的宣傳禮品、熱場的模特和儀態萬方的接待員、以及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論壇發布會等等,似都見少。其實這倒也不大要緊,展會簡樸些不是壞事。可如果生意也清淡了,就讓人揪著一顆心沒法著落。據熟識的企業老總告訴我,一季度雖然一些大企業的訂單在上翹,每月環比都能有20%~30%的增幅,但機床工業傳統市場汽車和鋼鐵行業的用戶至今還緊捂錢袋,未有訂單。
數年前也是在機床展上,流傳著一段佳話:更早的一次展會上,某個機床廠展臺前來了一位江浙口音的少年,手中拿著一個零件打問能否加工。機床廠的工程師告訴他,其產品完全能夠滿足加工需要并當場演示。少年于是說:“那我就買20臺”,工程師根本不信:“回去跟家長商量商量”,少年說:“不用”,工程師不以為然:“總要讓老板來吧!”答曰:“我就是。”說著將斜挎在肩上的帆布包甩在展臺上,那里是滿當當的一包現金。———這就是近十年來強勁地拉動著中國機床制造業發展的市場動力,來自東南沿海新型工業帶上崛起的眾多中小民營企業,他們如此年輕稚嫩,又富有闖勁和開拓精神,當然他們還有待成長成熟,以抗擊風險和規避危機。所以,當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嘯來襲,許多外向型中小企業首當其沖受到致命影響,而為其提供裝備的普通機床制造業亦深受其累。
所謂東方不亮西方亮。雖然當年江浙少年的身影難覓,但服務于國家基本建設的重大裝備制造所需高端重型機床卻依然火爆,就是在展會上也能看到那些大客戶匆忙的身影,不是談判下單,就是趁機催貨。
于是本次機床展的第一大特點,就是產品向重型化發展。沈陽機床帶來了5米龍門移動式車銑中心,署名“沈-希斯”,這是他們借鑒國外先進技術及經驗、自主研發的大型設備,達到國際一流產品品質;北京一機床也展出了5.5米的立車,而重型機床制造出身的齊齊哈爾一、二機床,更是拿出了陣容齊整的看家產品,齊二老總曲波抽空還抱怨兩句:展位面積還是不夠用。機床行業雖為國家具戰略意義的重要產業,但20多年來,在市場上摸爬滾打,曾有過一夜之間被韓國、臺灣的同行打得敗走麥城的經歷,因此市場的觀念在行業中根深蒂固,由市場引領的產品轉型正在行業中悄然進行。但由輕轉重,真的能令大家走出困境嗎?就此可以完成產業調整升級嗎?沈陽機床董事長關錫友十分清楚自己的戰略路徑,雖然這次他們帶來了不少大型重型新產品,但撒手锏還沒有全露出來,“下一步就要推出一系列核心技術”,技術升級一直是這位排頭兵企業少帥主攻的方向。
本次機床展的第二大特點就是,強者愈強。能力強的企業在產品線上不斷延伸覆蓋,從生產單個產品升級到為用戶提供成套、成線設備和解決方案。過去機床行業18羅漢意義上的分工,已經完全被打破。不言而喻,接下來機床市場的競爭將會十分激烈,技術陳舊、產品單一及實力較弱的企業將難以搶到訂單,不斷丟失市場,行業中的洗牌,已在所難免。
2009年的北京國際機床展,五味雜呈,醞釀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