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乱码,日本亲与子乱av大片,bj女团熊猫班全员卸甲,鲁大师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您好 歡迎來到超硬材料網  | 免費注冊
遠發信息:磨料磨具行業的一站式媒體平臺磨料磨具行業的一站式媒體平臺
手機資訊手機資訊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鄭州華晶金剛石股份有限公司

方嘯虎:五十年曲折人生路 四十載超硬奮斗史

關鍵詞 方嘯虎 , 超硬材料|2014-11-14 11:26:54|來源 中國超硬材料網
摘要 1963年合肥工大畢業,我被分配到冶金部北京地質研究所。那個時代是黨叫干啥就干啥!五十年來,工作地點從北京→桂林→杭州,工作性質從科研→生產&rarr...
  1963年合肥工大畢業,我被分配到冶金部北京地質研究所。那個時代是黨叫干啥就干啥!五十年來,工作地點從北京→桂林→杭州,工作性質從科研→生產→推廣→育人。我一生的路既艱難又曲折,但還是挺過來了。正如老室主任李振潛在別人面前說的:“他是打不倒的老虎”。

  一、改變了我一生的工作變動

  1970年遇到分管地質科研的資深老專家康永孚老所長,他說:“嘯虎,你工作有變動,室里會找你談”。果然室主任、支部書記找我了:“你這幾年干得不錯,在新來的幾百人中間我們選擇后,讓你來承擔一項‘保密課題’!”,“是一個礦物相變工作,交待一下手上工作,立即到勘探室報到。”一席話說得我莫名其妙。我想礦物相變應該是巖礦工作,勘探室是搞鉆探設備的,要我去干什么?

  懷著忐忑的心情找到勘探室主任李振潛、張智遠,他們很熱情,握住我雙手:“歡迎你到我們室工作,是搞粗顆粒高品質金剛石”,“你馬上準備出差去鄭州、北京考察金剛石科研與工藝,回來自己研究”,室領導的話誠懇、親切。

  正如后來李振潛說的:“他是搞巖礦的,最初來的任務是研究如何提高金剛石的質量和產量,以滿足制作地質鉆頭的需要,而這一“轉”竟然調轉了他終身的科研方向。”

  二、癡迷的七十年代

  進入金剛石行業后,當在鄭州磨料所參觀學習時,聽得最多的是:這是一門高壓技術,我們探索十年才到現在的程度,很多東西不能變。

  我知道身上的擔子極重,沒有外援,只有靠自己。用了一周時間讀會了油路、電路,并且邊讀邊講,培訓了當時在磨料所學習的我所幾位學員,讓他們上了壓機。當時磨料所盧飛雄、趙云良要去“洛拖”做試驗,問我是否去?我講希望能讓我開壓機,他們說沒問題,我們就同行到了“洛拖”,上去開機,特別過癮!沒想到上午很正常,下午一開機就是一“炮”,嚇得我手忙腳亂。剛學會的緊急停機“按扭”一下子找不到它在哪里,后來到電器商店看到一個很顯眼的大蓋帽紅色開關,買回來一試,很好!再放炮就輕手一拍,準是它,后來推廣到行業。以后我們下定決心,不得迷信,凡是都還要動腦子,還是要大膽的、科學的改!

  回到桂林第一個任務是自己安裝壓機,新車間哪里有行車?當時正趕上要“七•一”獻禮,時間短、人手生、任務重!支兩個三角架加兩個千斤頂就是最好的“武裝”!那時能列上獻禮項目就從心眼里高興。所、室領導還經常來送“溫暖”—督戰!想了不少土辦法,不到一周壓機裝好,甚至調來所里最好的焊工焊油路系統,那種會戰的場景總是歷歷在目。終于在1971年“七•一”前拿出金剛石,拿著一小瓶樣品,由所領導左原帶我到桂林市委、市政府獻禮,是我們所從北京搬遷桂林的第一個報喜項目!同時發電報分別向冶金部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報喜!因為這畢竟是冶金部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一顆閃閃發光的“人造金剛石”!

  1972年,金剛石組發展到20多人。我們把這種大膽探索的思維貫穿到整個團隊中去。團隊明確一點:要肯定成功的,否定失敗的!要實踐,更要學習,不懂就摸索著干,邊干邊學。這樣我們就有了10個、20個,甚至更多的課題:腔體究竟多大壓力?多少溫度?究竟為什么要放炮?葉蠟石塊什么樣的好,能否攺進?觸媒哪種好,如何優選?碳素哪種好,如何優選?腔體能否擴大,要做哪些攺進?合成金剛石強度如何才能提高?與天然金剛石有什么不同?我們團隊一年就要完成很多課題,但是主要課題還是“粗顆粒-高強度”!當時做了很多基礎性工作:實測了腔體溫度,標定了腔體壓力;與長沙礦冶院合作了做了幾十種觸媒試驗,優選了NiMnCo, 2#觸媒、8#觸媒等,NiMnCo成為當時市場主導產品;與自貢東新電碳廠合作,做了幾十種碳素試驗,選擇了SK-2,后來發展了T64P,成為當時市場主導產品;為了解決合成不穩定問題,親自到趙家臺進行地質勘查,了解了天然葉蠟石不穩定的真實原因,提出了葉蠟石要粉壓成型,與鄭州磨料所合作,充分利用“礦產資源”還是“穩定工藝”都應該搞粉末塊,提出了可行的建議和方案。其大多數項目后來都得到行業的肯定并獲得國家和省級獎勵。

  這些工作對年輕人的自我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當時國內大多數金剛石廠都還在起步階段,主要是以砂輪為主研發,而我們是搞鉆探用的,當時1.8kgf的金剛石肯定不能推廣!李振潛給我們的第一個指標性任務是:盡快把60-80#金剛石從1.8kgf提高到4-5kgf(當時稱20,000kgf/cm2),以滿足地質鉆探發展金剛石鉆進所急需。這時我們經常聽到李振潛等傳達上級直到中央領導周恩來、李先念、袁寶華等關于大力發展人造金剛石方面的指示、批復,這在當時就是給我們最大的動力。工人工程師楊春發經常對我講“人定勝天”,這理念我認準了一輩子,我明白了金剛石質量是決定我們金剛石鉆探成功與否的核心,是自我加壓的原動力!

  在做了一些基礎工作后,也已經有些體會了。經過一年的日日夜夜,終于完成了成熟的工藝,實現了4-5kgf毎年20,000ct的任務!初步滿足了鉆頭試驗所需。

  當時對行業影響較大的技術進步還有:

  1.在Φ230mm缸徑小壓機上擴大合成腔體

  在70年代初,國內曾括起一股‘大壓機’風,磨料所6×5,000T、上砂6×3,500T、桂林所6×1,500T壓機,均因頂錘質量不過關或因壓機精度不夠先后失敗,這不是哪個人,哪個單位的事,是整個國力達不到。試圖用更大壓機來獲得大腔體似乎在短期內是不可能的了,金剛石技術似乎停頓狀態!桂林所的一批年輕人也同樣受到了考驗,多少個日日夜夜,在研究室進行計算,結果有了一絲構思。當時我們的合成壓力都是在100Mpa左右,但鑄鍛所的說明書清楚的標定為150Mpa。為了了解他們的設計思路及安全系數,我帶著一名好動腦子的成員開始了濟南之行。陸乃琨、溫效康等熱情的接待了我們,他們親自帶我們去正在自動計數的壓缸疲勞試驗機房,我親眼看到壓缸壓已經計到13萬余次,工作壓力是150Mpa,準備計數到15萬次停下來。我是帶著問題來的,看到他們的試壓壓力,我明白了壓力還可以繼續上!我們回到桂林,又重新計算壓機各部位的安全系數,就是壓到150Mpa時最小的安全系數還有1.7倍,所以擬將壓機工作油壓提高到140Mpa。決定加大頂錘端面尺寸、葉蠟石塊尺寸、腔體尺寸、改變合成工藝參數等九項數值的設計,大膽進行了試驗!

  正式開機那天,我突然高燒39.5℃,萬事俱備,不能等!拿著棉被裹在身上。因為考慮到萬一頂錘碎裂放炮,計算內能比小腔體大2-3倍,現在放炮像手榴彈,新的放炮將是個“小炸彈”!為了安全,進行了分工,出現萬一,停電的、關水的,還從醫務室借來擔架,一一作好“戰時”準備,壓力逐步上升,到一定壓力缷下觀察,最后上到135Mpa,成功了!當很好的金剛石呈現面前,我們大家高興得都要跳起來了,第一次Φ15mm腔體獲得成功!這樣連續試驗近半年,進行了多次攺進,在本所做的試驗腔體達到Φ20mm腔體,向冶金部報喜!后來在國內推廣到Φ15-18mm,這項成果發表在磨料所《人造金剛石》雜志上。

  2)聚晶合成“一把抓”

  單晶的起飛,給我們帶來更多思考和遐想!聚晶怎么辦?李振潛、吳棣華拿著天然黑金剛石要物理所、磨料所搞聚晶。于鴻昌搞了Ni-Si系列;沈主同搞了一次生長。我們去磨料所看時,單腔單粒;去物理所看時,有Ni絲、Ni管的。這些我們都試過,我們不能走老路,我們分析了其優缺點,把Ni-Si系列的Ni、Si比例調低,做了不少對比試驗以提高磨耗比,還發展了Ni-Si-B、Ni-Si-Ti產品以提高耐熱性,這些配方后來全國各家雖比例不同,但大同小異廣泛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單腔多粒聚晶,我們在擴大腔體后還做單粒,總覺得腔體利用率太低。我們開始想多粒,但不知行不行?先做了2粒、3粒/單層試驗,發現磨耗比幾乎差不多。這時大家膽子就大了,先搞了個單層多粒,后來就搞單腔雙層、三層,在毎單層又搞了同徑聚晶和異徑聚晶等不同形式的緊密排列形式。當時對外公布文章中有:單腔2.5×4mm×57粒;單腔4×4mm×21粒;單腔6×6mm×6粒等不同工藝。這項成果后發表在磨料所《人造金剛石》雜志上!

  為了把聚晶磨耗比由7-8萬提到10萬以上,1975年我們經所長批準動用了研究所同位素研究室的高溫真空處理裝置,這是國內首次采用真空處理合成聚晶粉料!

  當時國內還沒有測試磨耗比的專用設備,1978年在本人提議下,磨料所與桂林金剛石總廠合作試制,磨料所派汪華榮、黃祥芬來桂林,試制成功型號為“JS71-A型磨耗比測定儀”。后列入1983年機械部標準JB3235-83中,填補了我國的空白。

  3)金剛石單晶突破10kgf

  1975年底,長沙礦冶院陳啟武經過分析研究,確定了新的成分,派邊平等兩人帶著新觸媒到桂林所開展2#觸媒的試驗。開始在小腔體進行,效果不明顯。那時我對大腔體合成能提高金剛石品質已經有了充分的認知,認為2#觸媒是以提高強度為主的,要取得效果必須到大腔體中進行。邊平馬上打電話向啟武匯報,啟武一口答應用新方案試驗,他們又回長沙作了新觸媒準備,三天趕回桂林開始上機,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淀、梳理后,又經過一次又一次艱辛的試驗,在Φ15-16mm腔體中,第一次就報出10kgf強度的高品質金剛石的喜訊,后來的試驗,平均抗壓強度都在10kgf以上,有的甚至高達12.5kgf。當時這樣高的強度是非常振奮人心的!該項目1978年作為長沙礦冶院和桂林礦產院子項目分別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

  4)代表機械部宣講金剛石工具優越性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全國金剛石總產量不足50萬ct,但就這50萬ct低品質金剛石居然就用不完,甚至出現過剩現象,實在無奈。這消息竟然傳到了中央領導!當時主持國務院日常工作的李先念副總理對國務院信訪辦《簡報》61期“關于上砂提出人造金剛石生產積壓問題”批示:“為什么金剛石沒有用途?是否沒有推廣?建議調查研討,擴大使用范圍”。

  1972年4月,機械部積極組織各部一起加強了推廣應用工作,按六大行政區分為三大組:有東北/華北組,華東/中南組,西北/西南組。劉國定、崔雨及我等五人到了最艱苦的第三組。當時我的學歷最高,又是北京來的一致要求我主講。聽課的都是各省3-5萬人的大型企業總工或分管副廠長,這次宣講作用很大,當時西部很多大廠領導還是第一次聽說有國產金剛石砂輪。那時金剛石砂輪比磨床還貴,所以大家不敢輕易用,而且保管很嚴,結果效果一般,宣講幫大家找到了不少問題,解決思想顧慮。我們在西南/西北地區花了三個月,然后到磨料所三組匯總,上報機械部和國務院。

  三、拼搏的八十年代

  1)重新組建桂林金剛石總廠

  我在冶金部桂林地質研究所剛把一個機構組建得能科研,能生產時。1977年4月三部一局再次在桂林召開現場會,我組在這次會議上報告了“七個課題”的研究成果。這時我接到上級調令,要到桂林魯山去籌建一個一點條件都沒有的新廠。當時調令就是命令,不像現在可雙向選擇。一個幾百人的廠當時年均利潤只有0.5萬元, 800畝地,一批自制陳舊設備,幾棟參差不齊的破舊廠房,門前一條石子馬路,車子一開,塵土飛揚,全廠僅一條水泥路通到煉鋼車間。一切都要重新開始,交給我的是從各野外隊調來的優秀高中生。廠長(離休干部)親自任籌備組組長,我任副組長,那時沒有一個技術上的助手,從金剛石、鉆頭、擴孔器生產的原材料→設備調試→使用→配方→工藝→產品檢測→包裝→出廠,哪個環節不到位,哪個地方就出問題。忙啊、累啊,一天下來,回家等飯吃的時候,就是我抓緊休息的時候。因為工人要倒班,晚上還必須抽時間到現場,檢查工作,解決生產技術問題。

  搞金剛石和鉆頭、擴孔器這一大攤子,我到廠第一次就花了12,000元左右買燒杯、試劑、酸堿等,老書記找我去談話,我們小廠花不起這個錢!我告訴他,這已經省得沒法再省了!的確如果在研究所,每年有30多萬可花,最后考核就是20000ct高品質金剛石,兩者真正是天壤之別。我硬是扛著困難,一分錢當作兩分錢用,克服重重困難,第一年的利潤就超過歷史最好水平!

  2)重擔上肩,擔任一把手

  在以后的幾年里,我們的利潤總能以20-30%的速度遞增!1983年上級給我廠下達的利潤指標是70萬元,但到6月才完成27萬元,眼看不可能完成全年任務,這時上級決定提前換廠班子。當時我正在北京出差,經進行民意測試,我以97%支持率讓我從北京提前返桂。我本不想接廠長的任務,經工作組再三工作,并以黨員‘必須服從組織決定’接下任務,進入到廠級領導班子,并且直接任一把手。壓力之大超乎想象,在簡單安排新的人事后,新班子認真分析形勢,主要是市場沒有控制好,我親自帶隊走南闖北開拓市場,到10月大局已定,全年超額10%完成任務,上級給新班子頒發了“嘉獎令”。

  3)以法治廠 黨政工“三加強”

  我擔任廠長不到半年,單位由黨委領導下的廠長分工負責制,攺為廠長負責制,這下廠長似乎權利大了很多。這時倪志福領導的全國總工會,提出“黨、政、工”三加強,我就抓緊貫徹,一個班子人人有擔子。我反復與大家統一思想,以“經濟效益”為中心。我們堅持以集體領導使效益不斷攀升,連續多年實現利潤過百萬!并且從一個吃“地質事業費”的單位,變成每年上交利潤30%的“地質事業企業管理”的新型國企。由于利潤的積累,增加壓機等使生產能力逐年遞增,成為當時全國十大金剛石生產廠,又是全國七大鉆頭生產廠!

  我們集體連續多年受到上級表彰, 1985年我被評為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部級)“先進工作者”!后來也兩度獲廣西壯族自治區總工會“黨政領導支持工會工作”先進個人。

  1986年本人被評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學科帶頭人”;1989年被評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科技興桂先進工作者”。1989年我廠評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百強企業”。自治區副主席李振潛握住我的手,親自給我發獎狀,并勉勵我繼續努力!也就在這年我廠被評為自治區級“優秀企業”。

  4)以優取勝 打出國威

  在上世紀80年代初,到北京去探望中國地質學會探工專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耿瑞倫得知中國地質大學長江金剛石鉆頭公司李大佛教授獲美國某機構邀請,將赴美用國產金剛石制作的金剛石鉆頭進行臺架試驗。實際上就是驗證(比賽)我國金剛石和電鍍鉆頭是否能與他們的鉆頭嫓美。教授耿瑞倫所長告訴我:現在愁的是沒有高品質的人造金剛石,時間很緊!我們當時已有批量的10kgf金剛石進入市場,“中國地大”又是我們的老客戶。我答應可提供10kgf以上金剛石,回桂林后立即拿10,000ct金剛石選出1,000ct更優質金剛石在兩天內派人送到地大李大佛教授手上。他們非常感謝,表示一定要把這次比賽打贏。果然一個多月后從彼岸傳來好消息,我國鉆頭成功了。這次是我國以國產金剛石第一次在國外鉆研比賽中打出了國威!

  5)承辦會議 擴大企業影響

  在我們取得好的企業效益后,為了企業長期發展,除了狠抓內部管理、技術開發外,樹立企業形象也極為重要。在88年和89年我們分別承辦了中國硅酸鹽學會晶體生長專業委員會“第八屆全國晶體生長學術研討會”,中國物理學會高壓專業委員會“第五屆高壓物理研討會”,中國地質學會探礦工程專業委員會“第五屆全國探礦工程研討會”等高級別的學術會議。這些會議都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晶體會有370人,國外專家近30人,廠里配備了英、俄、日翻譯,擴大了影響,提高了企業知名度,同時也鍛煉了人才。高壓會開后,我還有幸被中國物理學會評為:“學會工作先進工作者”。

  在我鼎盛時期,上級曾數度讓我到局里去,意即去任局級干部,為了心愛的金剛石事業,屢被我婉言謝絕!當桂林廠正在騰飛而起時,一場突如其來的人間風波改變了一切,我的事業生涯受到命運的再次作弄而發生了逆轉……,在強大的世俗面前我只能選擇離開,離開由我一手創建、傾注我又一個14年心血的桂林金剛石總廠。我離廠去杭州時有上百人在家門口為我送行!高興的是時隔十年、廿年回到我老廠去,大家還沒有忘記我,還是那樣的親切,那樣熱情!

  四、創新的九十年代

  1)臥虎休整 蓄力待發

  真沒想到我離任時,說讓我搞技術當總工。結果近兩年讓我每天一張報紙、一杯茶,幾乎無事可做。這時我與袁公昱合寫的一本書就是此時完成的,定名為《人造金剛石合成與金剛石工具制造》,該書印刷了近萬冊,銷售非常好,應是當時業內最暢銷的書了。

  2)逢機東行 落戶杭州

  1991年秋季,我為某單位提供的一份可行性分析報告落到了浙江省工藝品進出口集團公司領導層的手中,由董事長/總經理為首的五人到桂林找到我,介紹了集團公司的基本情況,那時他的胃口很大,問全國哪家金剛石廠最大,我告知:當時38臺壓機的廠家最大。他就告訴我:我們搞50臺!正因為這樣的承諾,我同意東行,到了杭州。根據集團公司發展的需要,我馬上著手編寫后來在行業流傳的《金剛石合成工藝基礎知識》,做到每個員工及領導人手一冊,既起到宣傳作用,又能很好的培訓職工。職工培訓工作迅速展開,當年投產,轟轟烈烈,很快取得優異成績!

  來杭之后,馬上讓我把計劃改為100臺,在發展到31臺后停下了。所以好景不長,只堅持生產了一年左右。由于四個項目投資方股東之間有矛盾,鬧分家,90年代初全國最大的100臺壓機計劃在我面前又泡湯了,我的美好愿景再次夭折。我真是想不通,人生之路為什么對我來說竟然如此之難,如此不公平!但是我已為金剛石已經奮斗二十多年,任何力量也無法扭轉我為超硬行業繼續奮斗的軌跡了!

  3)全面向社會 服務全行業

  自從杭州江南貿工集團不再上金剛石后,我重點抓了兩項工作:

  a.為行業服務:廣泛開展技術咨詢。這段時間我北至吉林省長春市,南到福建省廈門市、廣東省珠海市,東至山東省東營市、西至甘肅蘭州市。在廣大區間內為約幾十個企業服務,這些年我基本放棄了制品,制品有原來的基礎加上經常關注就可知道動向。重點是優質金剛石產品的開發,金剛石不同晶形、不同粒度的開發,頂錘節約措施,小壓機挖潛,壓機大型化的開發,有時也推廣些立方氮化硼新工藝等。反正我想把自己的知識奉獻給社會,由于那時國內整體水平比較低,所以我做的工作比較得心應手,且能很快解決問題。

  舉幾個例子:如安徽全椒長江超硬材料集團公司,當時發展很快,我第一次去不到20臺,再次去就是80臺,已經是全國最大的金剛石廠之一,但合成工藝相當落后,后來他們告訴我,再不去三個月內準倒閉。因為是救急,采取些強制措施,全廠幾百人停工停產,留下40個骨干,先講三天課,然后開機。當時他們的工藝水平是選完型最好的13kgf,我講課時工藝要求把溫度,特別是壓力降下來。由于他們原來也接受過一些培訓,所以我講著講著,一個骨干學員舉手發言:方老師,按你說的我們今后壓不出金剛石!我說:請坐下,這次我是帶技術轉讓性質的,搞好了,公司要給錢;搞不好,分文不取,三天后開機看。第三天,同時開動兩臺,白天合成,晚上提純,第一個樣品出來結果,40/45、45/50、及50/60,三個粒度單顆粒平均抗壓強度在篩選,但不選型的情況下,全部達17kgf以上,最高達17.8kgf。一個星期后全面恢復生產!

  中南廠邀請我去主要是搞優質產品工藝,到了之后賈廠長卻讓我給班子講了三天課。之后要與我簽約,我說你們起個草,我原則上沒意見。于是一面指導工藝,一面設法降耗,連續幾周輪換全員培訓,并進行錄像,因為他們的認真,我也不敢怠慢,每天都精心的備課,帶去一個小梁,讓他負責工藝與頂錘調整。這樣我們連續工作了一個多月,為中南廠打下了良好的技術基礎。我非常肯定的一點是他們嚴格的管理堅持得相當好,能夠按我的嚴要求去做,后來的精細化組裝和工藝把他們推向特大型金剛石企業有直接關系!
在唐震年的積極推薦下,我來到昌北南昌森福金剛石有限公司,推廣了相對平衡和相對低溫低壓新工藝,第一次出的結果是:40/45、45/50、50/60三個粒度號在保量的情況下保了質,篩后未選形,強度都在19-20kgf。昌北區熊書記高興極了,開了個職工大會并聚餐,并親自給我送上兩萬元現金!這時我也很高興,因為我正在為出版《超硬材料科學與技術》一書缺錢而發愁呢!

  b.舉辦高級培訓班:我在山東辦一期“超硬材料高級培訓班”,參加人員為中小企業廠長(經理)或總工,每人學費僅1000元,食宿自理,我自己分文未取。在中國石油大學(東營)和山東超協院士蔣民華主任支持下,在王德新秘書長協助下,經“工業金剛石信息網”報名,很快有20多單位參加。講課連實習半個月,經過嚴格考核,合格的由中國石油大學(東營)發給“結業證書”。跟蹤隨訪,參加培訓的單位當年都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工業金剛石》雜志曾作報導。

  五、歷史讓我別停步

  1)宏晶返聘 堅持發展

  1998年末,單位通知我辦退休手續,心里一陣“砰”跳,六十歲了?真沒想到時間過得如此快,一眨眼六十個春秋就這樣過去了!

  好的是離開了單位,很快能找到工作適應點。一年年總是有單位找上門。一次從安徽宏晶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路過,知道我退休了,就盛情邀請我參加他們的工作。①他們的確缺乏人才,急需一個能給他們把關的人;②老伴也總說,都六十歲了,應該找個安定的地方。就這樣同意了。他們專門裝修了一套新房,把我們倆老接去,一住6-7年。

  在“宏晶”最主要的是做了三件事:①堅持了小壓機挖潛:那時在Φ280-320mm壓機上,我已經在不少地方推廣Φ25mm腔體(國內當時多數為Φ23mm腔體),后來我們在Φ280-320mm壓機上推廣到Φ28mm腔體,進行了省級鑒定,獲得好評,使小壓機延長壽命5-8年。②堅持了壓機大型化:在小壓機挖潛的同時,我們并沒有忘記跟上形勢,同樣也開展了Φ500mm壓機的試驗工作,開始預計要三年才能穩定,后來實際上一年多就穩定了,“宏晶”發展到了現在250臺以上的大壓機規模。③堅持粉末觸媒新工藝:我在宏晶時,接受了“晶鑫磊”的邀請,免費擔任了他們的高級顧問,經過幾年的磨合,終于粉末觸媒合成工藝己成為主流產品,確保“宏晶”在大浪淘沙中站住腳,至今長盛不衰!

  2)理論總結 出版專著

  為了把我的知識更多的傳給別人,我努力出書。我出的書,最大特點在于:盡量把我成功的先進經驗寫進去,并提高到理論上來認識;把我成熟的實踐經驗理論化,變成行業的共同財富。

  第一本書《人造金剛石合成與金剛石工具制造》。第二本是《人造金剛石立方氮化硼基礎與標準》,化學工業出版社在1993出版。這本書是我到杭州后趕寫的《人造金剛石基本知識》講義基礎上完稿的。后來重新審改講義,并增加了燒結體、復合片微粉、CVD、立方氮化硼等新內容。同時增加了當時主要標準,脫稿付印。因為此時正好是金剛石企業大發展時,新書銷量也挺好。

  1995年,當初60-70年代參加超硬材料與制品工作的老同志一一退休,應該說這批人手上都有不少的經驗。不少友人建議我把大家組織起來,我發了近百封信件,得到近90%同仁的支持,這些人都列入編委會。我就結合各人特點,分別給定章節,沒想到短短數月,來了一大箱稿件。結果自己原來稿件容不下,只得把自己那部分就基本以論文集形式先行出版,這就是《合成金剛石的研究與應用》,由地質出版社在1996年出版。

  “叢書”得到一批老專家、老院士給予的鼓勵,他們提出的“實用為主,以我為主;總結經驗、兼容并包;反映水平、倡導發展”,始終是我編撰的宗旨。開始我整整花了三個月,但因為工作量實在太大,才完成全稿不足1/5,不得不背著幾十斤重的文字紙稿到了燕郊!找兩個編輯部商量,如何把這沉甸甸的書稿變成專著,好在得到了他們的大力支持。一個編輯部負責一冊,即《超硬材料科學與技術》(上冊)、(下冊),《超硬材料基礎與標準》仍由我修訂,全書140余萬字由我一一定稿。時值1997年盛夏,氣溫總在41-42℃,我躲在燕郊“小招”的一間小屋里。此時得到冶金部探工所和燕郊金剛石廠的大力支持,整整住了四十多天,每天只能休息幾小時。為了書稿,杭州—北京往返十二次。在兩個雜志編輯部通力支持下終于完稿,1998年4月出版。

  最后兩本((套))書是2003年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超硬材料新技術與進展》(80萬字)和2011年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現代超硬材料與制品》(上冊、下冊)(共143萬字)。兩本書花去了我約十年的歲月,后者還得到我的學生博士后、博士和不少同仁的大力支持。

  近20年來以本人為主已完成人造金剛石、超硬材料及制品方面的專著共八部,約500萬字。我想強調的是:我絕不是為寫書而寫書,一方面要有試驗的支持,一方面要有理論的提升;同時,基本不搞從書本到書本。更愿意把自己的實踐進行理論總結,提出如“相對低溫低壓理論”、“相對平衡理論”、“碳與超硬材料”、“粉末觸媒工藝新認識”、“燕尾式合成工藝”、“七大要素作用”、“組裝設計十一要點”、“雙峰值合成”、“壓力臺階式合成工藝”、“優質高產統一觀”“小機小錘小塊大腔體”、“表面理論鍍衣”、“大三角與小三角法”調整壓機、“壓機大型化瓶頸與展望”、“犂頭式鉆頭”、“全斷面鉆灌鉆頭”、“附極電鍍法”等等在我的專著中都有較詳細的論述,不一一列舉。它們都是本人實踐→理論→再實踐→再理論的概括。這些書中還傳達我認為先進的技術要領,我希望書中的觀點、理論能受到大家的歡迎,就是對我最大的信任和支持,也是我一生最大的快慰!

  我今年已七十五歲,曲折一生,奮斗一生。幾次想停步,但總又停不下來!伴隨超硬材料四十多年,感謝行業,感恩同仁!(本文節選自《中國超硬材料工業五十年》)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超硬材料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河南遠發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超硬材料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超硬材料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聯系電話:0371-67667020

柘城惠豐鉆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聯合精密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江县| 营口市| 北宁市| 子长县| 曲松县| 广安市| 汉川市| 郓城县| 新绛县| 芦山县| 交口县| 麻栗坡县| 鲁山县| 确山县| 出国| 丰顺县| 博野县| 江陵县| 特克斯县| 冷水江市| 周宁县| 延寿县| 四会市| 从江县| 永修县| 柞水县| 永吉县| 岳阳县| 华阴市| 昌平区| 青阳县| 清远市| 麻城市| 资溪县| 贵州省| 德保县| 巴中市| 桂阳县| 方城县| 德庆县| 嘉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