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位的高溫高壓下礦物巖石電導率和彈性波速為地球科學家探索地球與行星內部物質組成、結構構造、溫度分布、部分熔融、水含量、氧化還原狀態、點缺陷化學、化學元素遷移、電子自旋態轉變等提供極...
原位的高溫高壓下礦物巖石電導率和彈性波速為地球科學家探索地球與行星內部物質組成、結構構造、溫度分布、部分熔融、水含量、氧化還原狀態、點缺陷化學、化學元素遷移、電子自旋態轉變等提供極為重要的信息。多年以來,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地球內部物質高溫高壓實驗室李和平研究員課題組一直致力于該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重要進展。在李和平研究員指導下,該課題組研究人員代立東、胡海英等以地殼和上地幔典型的礦物巖石:富含鐵鋁榴石(Alm82Py15Grs3)、單晶San Carlos橄欖石及花崗巖,及下地幔礦物:鈣鐵酸鹽相 (Na0.4Mg0.6Al1.6Si0.4O4的NAL和CF)為例,在該實驗室、美國耶魯大學地質與地球物理系及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采用多面頂大壓力機和金剛石壓腔高溫高壓設備,結合世界最大同步光源國家實驗室的日本SPring-8和雙面CO2鐳射激光加熱條件下,對電導率和布里淵散射彈性波速進行原位測量,發現壓力、氧分壓、相轉變對礦物物理學性質有重要影響,該成果可為地球深部物質的電導率-深度和彈性波-深度等剖面的建立提供重要的實驗結果和科學依據。
該工作得到了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135”項目、中國科學院A類百人計劃項目、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部分成果得到了日本學術振興會外國研究員基金、美國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