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6月5日召開的2014(第二屆)先進制造業大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蘇波在題為“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推進中國制造業由大到強”的書面致辭中強調,推進創新、...
在6月5日召開的2014(第二屆)先進制造業大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蘇波在題為“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推進中國制造業由大到強”的書面致辭中強調,推進創新、綠色、智能發展,加快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資源節約型的先進制造業,已成為我國制造業發展的目標和方向。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是我國制造業由大到強必然的戰略路徑選擇。與會專家表示,先進制造業的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加快發展,需要補足傳感器等產業短板,促進全產業鏈發展,需要加強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合力推進。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顧問朱森第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兩化融合最終的目標就是朝智能裝備方向發展,在此過程中,應加速發展數字化、智能化的產品裝備,著力構建數字化企業,提高企業和產業效率和效益,促進信息集成和協同,轉變裝備制造業生產企業的模式,加快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催生新興產業、培育新的增長點,加快推進中國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
發展先進制造 打造裝備強國
蘇波表示,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是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主戰場。而我國的制造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處于由大到強的歷史時期。當今世界經濟與政治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國際金融危機將世界經濟帶入一個新階段,全球產業結構面臨新的調整。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孕育興起,將重塑世界經濟格局。
當前,我國經濟面臨著與以往顯著不同的內外部環境。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給我國制造業帶來前所未有的風險和挑戰。但支撐我國制造業發展的基本因素沒有改變,總體來看,發展的機遇大于挑戰。蘇波表示,新時期必須加快推進我國制造業由大變強,以制造業的繁榮和強大,托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
蘇波指出,在全面建設制造強國的道路上,工信部將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全面深化改革,堅持“創新驅動、高端引領、基礎支撐、綠色發展”的方針,分步驟分階段完成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強國的戰略轉變。要實現這一戰略轉變,必須扎實抓好八個方面的重點任務。一是建立和完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二是積極構建兩化深度融合發展新機制。三是著力強化制造基礎。四是全面推進產品質量品牌建設。五是積極推行綠色制造。六是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群體。七是加快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八是大力推進中國裝備“走出去”。同時,必須高度重視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加快推進重點行業結構調整方向,力爭在高檔數控機床、電力裝備、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航空裝備、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若干關鍵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當前,中國尚未真正完成工業化任務,制造業改造提升的任務還十分艱巨。蘇波指出,未來一段時期,中國面臨著新一輪產業技術革命興起和全球化生產方式變革加快所帶來的重大機遇,也面臨國際金融危機、能源資源和環境約束強化、技術創新能力薄弱等嚴峻挑戰。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是我國制造業由大到強必然的戰略路徑選擇。
先進制造業的發展需要一定的積累,需要打好基礎。蘇波強調,今年工信部明確提出工業強基工程,著力提升工業基礎能力,大力發展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核心基礎部件,加強產業技術基礎。與此同時,充分利用世界新技術成果,積極推動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加快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并積極培育一批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走出去,在全球范圍內開展產業鏈、價值鏈的整合。
加強頂層設計 強化系統研發
“近幾年,國家對先進制造業有了很大的投入,但是和工業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中國工程院院士柳百成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統計顯示,我國2013年全國的研發投入僅占當年GDP的1.97%,而在國外工業發達國家或創新型國家都大于2.5%,美國在3%左右。更重要的是,企業的研發投入遠遠不夠,2010年我國企業的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約1%左右,而工業發達國家的企業,例如通用、福特公司都在3%以上。柳百成認為,就企業的研發投入而言,政府可以提供政策等引導和支持,但是企業的研發投入不能依賴政府的撥款。
可見,創新能力的提升在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中扮演重要角色。會上,朱森第作題為“提升創新能力,加快先進制造業發展”的主題演講時指出,先進制造業創新能力的提升應從四個方面著力,即做好制度設計和安排;營造有利于創新的環境,培養創新人才;促進三個鏈條(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的結合和互動;完善科技轉化機制、加強科技-產業的橋梁和通道建設。
通過對工程機械、電力裝備,高鐵的車輛制造等產業和企業調研,朱森第總結概述了先進制造業創新能力提升的途徑,即“明確創新能力提升的方向,做到有的放矢;不斷拓展開源創新、協同創新、集成創新、流程創新等創新方式的內涵,并根據自身特點加以靈活組合和應用; 始終篤行積累、延展、融合、演進等創新要義并貫穿于創新全過程;傾力培育創新團隊的急需人才,保障創新活動持續有效開展;加大研發投入強度,尤其是試驗條件建設。”
“一個制造過程,總是從原材料、零部件進來,經過各種加工工藝、檢測,最后形成產品,然后銷售給用戶。” 朱森第說,這個過程里面有三個重要的“流”,一個是信息流,一個是物料流,一個是能量流。要使這些“流”能夠順暢、高效,我們要做的就是一個制造過程的感知、分析、推理、判斷、構思、決策、控制、執行。這里面要用到大量的產品和裝備。這些產品和裝備都是智能制造需要發展的重點。
可以看出,信息技術和裝備制造業各個業務的融合,將產生一批新的產業,朱森第強調,要培育這些產業發展,有意識地扶持智能制造,發展控制系統產業,這樣才能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
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恒同樣認為,智能制造既體現在智能制造裝備上,也體現在整體的生產系統的控制上。短板在于傳感技術。國家應該有規劃、有計劃地推進智能制造業的發展。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發展智能制造業上存在一個薄弱的環節,即傳感器行業。這個行業的研發嚴重不足,企業往往選不到所需要的傳感器產品,一些傳感器無法安裝在適合的設備上。
對此,盧秉恒指出,現在微納制造可以制造非常小的傳感器,比較符合智能制造需要的傳感器。但是這種技術在中國還停留在個別高校的科研階段,沒有形成產業化技術和商品化的產品。因此,他建議,中國的智能制造發展,首先應該從國家層面重視傳感器技術的研發、生產和商品化。
綜觀我國先進制造業的發展方向,柳百成表示,先進制造技術是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礎技術,要十分重視發展高技術含量的制造技術、數字化智能化制造技術,極端條件下制造技術及清潔與可持續發展制造技術。
概括起來,就是要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先進制造技術。為此,柳百成建議,要加大對關鍵核心及共性技術的研發投入,要加強企業與高校院所的協同創新聯盟,充分統籌各方力量,合力推進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