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連續5年占據世界新車產銷量第一位的中國,以超過2000萬輛的年產銷量當之無愧的成為全球汽車大國。令人疑惑的是:汽車強國戰略喊了多年,而市場上迎來的卻是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份額的節節敗...
連續5年占據世界新車產銷量第一位的中國,以超過2000萬輛的年產銷量當之無愧的成為全球汽車大國。令人疑惑的是:汽車強國戰略喊了多年,而市場上迎來的卻是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份額的節節敗退,使得中國的汽車產業仍然徘徊在“大而不強”的怪圈之中。解決這種現狀的突破口是什么?是零部件。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葉盛基表示,在強化汽車零部件產業這個問題上我們已經做晚了,但這仍然是一件必須要做的事。
5月20日,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牽頭,工信部、國家發改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參與,國內主要整車企業、重點汽車部件企業,以及相關高校與研究機構和中汽協會相關分支機構參加的《汽車零部件發展戰略與規劃研究》課題啟動及方案評審會在北京召開,與會人員通過對課題的提出與討論取得共識:開展汽車零部件發展戰略規劃研究,是實現中國汽車強國戰略的理論基礎,是促進國內整零關系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提升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有力手段。
自主品牌整車需求是立足點
眾所周知,汽車零部件是汽車產業的基礎,在全球汽車工業價值鏈中,汽車零部件價值已占總價值鏈的50%。世界各汽車先進國家的經驗也表明,汽車強國首先一定是汽車零部件的強國,德、美、日、法、意、韓,無一例外,零部件產業競爭力代表了該國汽車制造的水平。
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提供的一組數據表明,在歐美等成熟市場,汽車整車與零部件的產值比例在1∶1.7左右,而中國當前這一數值僅為1∶1,與汽車產業強國差距明顯,國內汽車零部件產業集中度過低是當前面臨的困境。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約有3萬家,實現產值2萬億元,平均每家企業的年產值不足7000萬元,前10大零部件企業的國內市場份額不足20%,缺乏骨干零部件企業是現階段國內企業整零關系失衡的重要原因。
零部件企業的機會是什么?汽車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在哪里?是不是要由龍頭企業牽頭來整合上下游的產業鏈關系?這些都要有一種新型的組織方式,要有一個清晰的發展路線圖和時間表。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發展研究所所長王昌林在此次會上表示,在發展思路上一定要突出重點做大做強汽車產業,使之真正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與會的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趙福全表示,中國整體上對汽車強國的認識還不夠,目前對國內的零部件企業而言是挑戰大、機會更大。“以離我們最近、最為現實的韓國汽車產業為例,韓國汽車走出國門都是整車廠先行、零部件企業跟隨,而目前中國的許多零部件企業都在單打獨斗地開拓海外市場,零部件企業的做強做大需要整車企業先行進行支撐。”他談道。
趙福全的觀點得到與會者的響應,大家普遍認為,汽車強國首先應該是汽車整車的強國,中國自主品牌整車企業的需求才是本課題的立足點。短期內想實現零部件產業的全面突破是不現實的,一定要弄明白中國汽車產業在世界汽車產業格局中所處的位置,使本土的自主品牌企業擁有對創新型零部件企業的掌控能力,才能解決零部件企業為自主品牌、為本土企業服務這一根本性的問題。
中汽協會將牽頭組建零部件合作與發展工作委員會
據了解,此次提出《汽車零部件發展戰略與規劃研究》課題,從具體的研究目標上是立足于產業引導和決策支撐,全面系統調研國內外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現狀,客觀剖析我國零部件產業薄弱根源,研判中國汽車零部件總體思路和發展方向,從而制定出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未來5~10年的戰略發展規劃,提出產業轉型升級的切實發展路徑,為實現我國汽車產業強國戰略奠定堅實的基礎。
葉盛基介紹,此次課題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國內外汽車零部件發展現狀分析、中國汽車零部件發展路徑分析、我國汽車零部件發展戰略制定、核心零部件專項發展策劃等幾個子課題,預期將通過課題實施搭建基于汽車零部件的行業平臺,建立起全面和詳實且有時效性的數據和信息動態更新機制,最終將形成《汽車零部件發展戰略規劃研究》咨詢報告,完成30家以上零部件企業的有效調研,完成3~5家典型國外零部件企業的案例分析。
據悉,為支撐這一產業課題的研究,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將牽頭聯合國內相關骨干企業、科研院校、世界級的外資零部件供應商、零部件產業基地以及中汽協會的相關分支機構,籌建中國汽車零部件合作與發展工作委員會,下設乘用車、商用車、新能源、外資企業、上市公司、民營企業等多個研究方向,以圖從國家戰略高度研究和推動所有有關汽車產業發展的重大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