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一年,亞洲市場取代歐洲成為中國光伏產品的最大出口地。
3月25日,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太陽能光伏產品分會秘書長孫廣彬在Intersolar China 2014研討會上表示,2013年亞洲市場出口額占比達到近50%,成為中國光伏產品的最大出口地,2014年1-2月,亞洲市場的權重進一步提升。
受益于新興市場的突然繁榮,一些中國光伏制造企業開始扭虧為盈,并計劃擴大產能。與此同時,國內多數專業人士對亞洲市場的前景持有樂觀態度。
然而,在新興市場突然發力的背后卻蘊藏著后勁不足的隱患。
由于日本補貼政策調整、土地價格上升;印度融資成本高昂、缺乏強制規則、政府換屆;菲律賓需求十分有限;以及韓國本土廠商供應充足等因素的影響,亞洲光伏市場的持續繁榮令人懷疑。
日本、印度帶動亞洲繁榮
從2013年第二季度開始,受益于亞洲市場的突然爆發,阿特斯陽光電力集團扭虧為盈。
數據顯示,阿特斯第二季度出貨量455MW,其中36%的產品出口至日本,雖然在接下來的兩個季度中,該公司在日本市場的出口量分別下降至29.5%和19.7%,但從全年看,亞洲市場仍然取代歐洲成為阿特斯的最大出口地。
與阿特斯經歷的市場變遷類似,去年,幾乎所有中國光伏制造商的亞洲市場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孫廣彬表示,2013年至2014年2月,亞洲市場已取代歐洲成為光伏產品的最大出口地,歐洲市場的份額從榜首跌至第三,位于非洲之后。
孫廣彬援引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光伏產品出口至亞洲市場的金額為55億美元,占全球出口總金額的44.78%,比2012年上升124.32%;2014年1-2月出口額近12億美元,占比進一步提升至52.39%,同比上升80.91%。
中國光伏產品出口格局變動的主要動力來自日本。
在經歷了2011年地震和海嘯后關閉了部分核設施并引發了電力短缺后,日本一直積極推廣太陽能發電技術,日本政府推出了極具吸引力的電價補貼政策以刺激太陽能需求增長,其實施的積極政策連同歐洲欠缺吸引力的太陽能鼓勵政策,將日本推上了全球太陽能市場第二的寶座。
2013年,日本新建7.5GW的各類光伏電站,其中54%來自進口,中國因此獲得了30億美元的收入,從而在這一新興市場的出口比重上升了212.44%。而在2012年,日本太陽能電站安裝量僅為2.5GW。
如今,日本最大的光伏電站位于鹿兒島,裝機容量70MW,使用日本京瓷公司的光伏電池,2014年一座規模更大的80MW電站將打破這一紀錄。
日本光伏市場去年的強勁表現部分源于其較高的太陽能電力市場價格,日本的太陽能收購電價比中國平均高出1倍。“較高的太陽能電價是主要驅動因素。”日本RTS公司經理lzumi kaizuka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10千伏以下系統的電價為人民幣2.3元/千瓦時,10千伏以上為2.18元/千瓦時。”
由于日本本土制造商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全球太陽能光伏設備供應商已逐漸遠離歐洲而轉向日本。
與太陽能產業在日本的穩健擴張相比,在2013年,歐洲光伏設備安裝總量同比下降了61.98%。業內人士的觀點趨于一致:歐洲持續減少電價補貼并削減一系列激勵措施,同時引入的反傾銷關稅導致許多供應商被迫轉變銷售市場。
為了轉向更加充裕、安全、清潔的能源供應格局,印度政府決心提高太陽能發電的比重。印度能源政策的調整促使太陽能發電在2012年和2013年猛增。
2013年,印度成為中國在亞洲的第二大出口市場,中國廠商的出口金額同比上升175.16%,達到5.7億美元。
“印度能源消耗量世界第四,去年缺電70億度,92%的燃煤發電造成嚴重污染。”印度可再生能源咨詢公司董事長madhavan nampoothiri說:“2012至2014年3月印度新增太陽能裝機容量2.2GW,而此前幾乎沒有光伏電站。”
事實上,印度的光照資源極為豐富,madhavan nampoothiri援引官方數據顯示,印度大多數地區的晴天數超過300天,光照強度是德國的1倍。
但盡管一口氣建設了2.2GW光伏電站,印度的太陽能裝機比例僅占總裝機的1%,并且70%集中于Gujarat和Rajasthan。據悉,Madhya Pradesh是其下一個光伏電站的集中安裝地。madhavan nampoothiri預測,至2022年,印度的潛在安裝量可達到34GW。
持續性待考
亞洲市場的增長使中國太陽能設備廠商重新開動了產能擴張的引擎。
曾經以養豬為副業的英利集團計劃在2014年將日本出口量從 6%提升至12%-14%,超過500MW;阿特斯希望今年可占據日本市場份額的8%-10%。
與此同時,中國多數業內專家對亞洲市場的持續性抱有樂觀態度。
“日本市場會持續一段時間,福島事件后,安倍政府即使最大膽地將核電比例恢復到15%,也與此前的33%相距甚遠,需要新裝發電設備3000萬千瓦。”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李俊峰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折算為光伏電站則需要安裝7GW-8GW。”
在李俊峰看來,日本會選擇光伏發電而不會傾向于價格高昂的液化天然氣,他預計,日本市場按每年新增1GW的裝機速度,可持續七八年之久。
孫廣彬的觀點與李俊峰雷同。他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亞洲出口市場持續幾年沒有問題。”
然而,在新興市場突然發力的背后卻蘊藏著后勁不足的隱患。
據悉,日本經濟產業省即將于本月底調低太陽能收購電價。
與中國新能源電價長期固定的政策不同,日本每年都會根據電站建設及運營成本的變動調整補貼政策。lzumi kaizuka預測,電價將從人民幣2.30/千瓦時降至2.24元/千瓦時(小于10千伏接入),以及從人民幣2.18元/千瓦時降至1.94元/千瓦時(大于10千伏接入)。這是繼2012年以來的第二次降低電價。
此外,日本政府規劃的年度安裝規模往往高于實際規模,這與中國的情形恰恰相反。據lzumi kaizuka統計,在2014年,經濟產業省將取消5GW-6GW已獲批但延遲建設的太陽能電站,這些項目延遲的原因主要是沒有取得并網許可或工人短缺。
lzumi kaizuka認為,日本的太陽能電站建設峰值已經過去,并將在2015年出現拐點,他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2012年和2013年是峰值年份,2015年電價補貼出現比較大幅的削減,從2016年開始電站建設規??赡軙禄?。”
亞洲地區另一出口市場印度的情形比日本更加糟糕,并已于去年出現增速下滑的跡象。
事實上,印度的新增裝機規模已在2011年達到歷史頂點,共新建電站994MW,此前,印度的太陽能發電幾乎為零。但從2012年開始,印度新增裝機持續下滑,當年只完成新建規模656MW,2013年則繼續降低至522MW。
印度的不確定性也許是亞洲地區最多的一個國家。madhavan nampoothiri認為,政策、規則和融資成本將阻礙印度太陽能電站的繼續發展。
“今年印度政府換屆后的政策是太陽能發電最大的不確定性,即使政府繼續支持新能源,缺乏強制上網規定及15%左右的融資成本也是投資者需要面臨的障礙。”他總結說:“前兩年,印度有個好的開始,但將轉入低速增長。”
為應付電力短缺及污染,菲律賓政府于2011年實施可再生能源法案,制定了諸多優惠政策,該國計劃在至2030年累計建設太陽能電站285MW,但在中國廠商看來,這太過渺小。
韓國太陽能工業聯盟總經理Jae Hong Seo預測,到2035年累計裝機容量或將達到17.5GW,屆時,韓國太陽能裝機容量占可再生能源總容量的45%。
但中國廠商不用打韓國的主意,“光伏設備出口額占韓國可再生能源裝備出口額的90%。”Jae Hong Seo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