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2年10月10日,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太陽能電池及組件征收“雙反”關稅。時隔一年多,德國Solarworld集團旗下美國子公司在2013年最后一日向美國...
2012年10月10日,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太陽能電池及組件征收“雙反”關稅。時隔一年多,德國Solarworld集團旗下美國子公司在2013年最后一日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和美國商務部遞交申訴力促彌補雙反稅率漏洞的物證,要求對臺灣的太陽能電池加稅,這是為什么?事情的根源還要從美國對中國光伏產品征稅說起。美國對中國光伏電池征稅的緣由,既來自中國方面的競爭力使得美國本土公司舉步維艱。所以,為了保護美國本土企業,必須對中國企業征稅。美國光伏制造聯盟(CASM)支持對中國光伏產品征稅,其表示此舉能夠為美國創造更多的就業”。但是由光伏進口商、安裝企業和供電企業組成的普及太陽能聯盟(CASE)卻對此表示反對,指出征收關稅意味著“到2014年將有6萬多名美國人失業”。
對此,美國太陽能產業協會總裁羅納-萊斯馳(Rhone Resch) 表示,征稅措施“對美國市場影響很小”,既不會使太陽能電池價格飆升,也無需重建美國國內的生產基地。而減少中國的進口量進一步推高了亞洲其它國家的進口量。然而,根據美國調查公司HIS的數據顯示,美國每年生產光伏電池板的能力卻大為下降。而且光伏基金會發現太陽能公司的就業問題也并沒有因此改善。目前美國SolarWorld公司在俄勒岡州還在裁員。同時太陽能電池板的價格也并沒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
美國方面認為這很可能是中國光伏企業已經找到繞開關稅的辦法。美方的猜測,在阿特斯總裁兼CEO瞿曉鏵口中得到證實。瞿曉鏵表示,在中國光伏企業律師團的爭取下,美國商務部同意在對華“雙反”上留有“余地”。對于美國對華光伏“雙反”,中國企業可采取的應對方式為:從第三方國家或地區進口光伏電池,然后在國內組裝成光伏組件后出口。因為美國“雙反”針對的是原產地為中國的光伏產品,企業可通過此方式來規避高額“雙反”稅率。而據瞿曉鏵表示,上述所謂第三方地區主要為中國臺灣地區。
中國企業“見招拆招”的做法真的可以躲避高額的稅率嗎?美國真的不會采取其他的應對措施?其實早在美國對華太陽能產品的“雙反”裁決還沒最終落定之時,美國已經想到中國企業會找到規避“雙反”的辦法。因此,美國曾對中國放狠話:規避“雙反”要付出代價。美國太陽能制造聯盟(CASM)2012年曾經公布了一份聲明,警告中國制造商“密謀采用欺騙的方式非法規避美國雙反政策”。根據CASM的說法,中國太陽能電池和組件出口商正試圖規避美國的雙方政策。CASM警告說“任何試圖規避雙反關稅的嘗試都不會奏效,其中有些做法還可能將進出口商送入被告席,并面臨巨額賠償和刑事處罰。”
如今事實證明,美國采取對臺灣電池“雙反”,不是空穴來風。可惜中國光伏企業還以為找到了救命稻草,實乃賠了夫人又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