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市場的作用在新一輪改革中凸顯。處于壓力下的電解鋁業內人士,也從國務院產能化解政策中讀出了“市場”的重要意義。在這一輪的產...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市場的作用在新一輪改革中凸顯。處于壓力下的電解鋁業內人士,也從國務院產能化解政策中讀出了“市場”的重要意義。在這一輪的產能調整中,“市場之手”又將如何“洗牌”?對于正處于爬坡過坎、攻堅轉型關鍵時期的河南,這一輪的“市場式”調控,恰恰是一個加快調結構、轉方式的契機。
“洗牌”是危機亦是契機
2012年,河南仍居國內電解鋁產量的第一位,378萬噸的產量占全國總量的18%。過去十年,河南電解鋁行業在國內乃至世界一直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其產量占到國內電解鋁產量的四分之一,包括焦作萬方、中孚鋁業、林豐鋁業在內的電解鋁企業,其技術居于世界領先水平,甚至成為電解鋁行業的標桿。
“2008年之前,電解鋁企業的日子還是好過的,全國鋁冶煉產業的利潤非常豐厚。”省內一家電解鋁企業的負責人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長期積累的供過于求的矛盾開始凸顯。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0年,全國鋁冶煉行業的利潤總額分別下降至124億元、59億元和118億元。
近年來我國電解鋁行業利潤大幅下滑,企業普遍經營困難。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統計,2012年我國電解鋁產能已超過2600萬噸,產量卻只有2000多萬噸,行業虧損面達93%。
雖然面臨嚴重行業虧損,全國范圍內卻仍有在建、擬建的電解鋁項目,產能溢出呈現出不斷加劇的態勢。據預計,到2015年,全國電解鋁新老產能總量將達4000萬噸以上,遠遠超過“十二五”規劃目標2400萬噸的產量。而實際上,2012年全國電解鋁市場消費僅1902萬噸。
在電解鋁大省河南,全國范圍內的產能溢出已經把省內的電解鋁企業逼入了全行業虧損的“寒冬”。
今年上半年,河南電解鋁企業被曝出全行業虧損。其中,省內12家規模以上電解鋁企業無一盈利。“目前看來,今年全年都會是虧損的狀態。”省有色金屬協會副會長蘇俊杰說。
電解鋁產能越減越多、越壓越上的“怪病”,病因何在?
電解鋁行業在拉動經濟增長、就業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見好就上”的心理導致了國內盲目擴產,各地紛紛上馬分食“蛋糕”。“這是一大主因,”蘇俊杰分析,產能溢出的現象日益突出,也是諸多因素的綜合體現,“總的來說,國內電解鋁產能是區域性、階段性、結構性過剩”。
河南結構調整走在前頭
目前,河南氧化鋁生產能力1200萬噸,電解鋁能力380萬噸,鋁加工能力超過800萬噸,在國內具有產業鏈完善,主體技術裝備水平先進、深加工潛力大等特點。
河南的鋁工業從“十一五”中后期就已經開始產業結構調整,“在本輪調整中實際已經實現了‘大頭’落地”。蘇俊杰說,河南原有電解鋁生產能力450萬噸,經過近幾年的淘汰與關閉,目前實際保存的生產能力為380萬噸,2013年在線生產能力330萬噸,河南鋁工業在全國已經提前完成了淘汰落后產能任務。
在部分省區大上電解鋁項目時,河南已在著手進行鋁精深加工項目,鋁工業產業鏈完整,加工能力大于冶煉能力,精深加工發展潛力大,行業主體技術裝備保持了國內領先、世界先進水平。其中,河南氧化鋁工業主體裝備為先進的拜耳法生產線,8家生產企業產能達1200萬噸;河南電解鋁工業主體裝備為先進的300KA以上大型預焙電解槽,8家生產企業產能380萬噸。
“據調查,河南目前80%以上的電解鋁已經不再生產鋁錠,而是以鋁水形式進入精深加工環節。當前,河南鋁加工能力已經大于電解鋁能力,屬于原鋁調入省份。”蘇俊杰說。
“市場式”調控影響幾何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會長潘家柱認為,此輪調控意味著中國電解鋁產業實質性整合拉開序幕,“市場之手”開始發力,將有400萬噸電解鋁產能退出市場,未來經過兼并重組,國內電解鋁企業數量可能會從目前的100多家降至二三十家。
如何成為生存下來的那“二三十家”,是河南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和機遇。
業內人士最關注的是,國務院提出的“市場思維”化解法則。在河南省社科院專家看來,政府在理念上從以往的制止、抑制過剩產能,變為通過轉移、消化、兼并等市場化手段化解產能,把產能調整與調結構、轉方式結合起來,更加突出依靠市場力量調整和優化存量,更加突出建立和完善以市場為主導的化解產能過剩矛盾長效機制。
“河南的鋁工業,特別是電解鋁工業起步早、成長快,目前要在轉方式、強管理、擴市場上下功夫,保持已經形成的市場競爭優勢條件。”蘇俊杰建議,河南應該盡快制定《市場準入及行業規范》,注意“節制資本”,建立退出機制,防止出現新的產能過剩。
已經看到機會的業內人士認為,鋁工業急需解決的問題是提高附加值,生產高端產品。高耗能的電解鋁行業,成本上漲是不可挽回的趨勢,只有高科技和技術創新才能賦予行業源源不斷的新動力,彌補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的虧損。創新與深加工將成為行業進一步發展的必然選擇和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