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2年1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首次定調扶持光伏行業,時隔半年之后的2013年6月14日,國務院常務會再提扶持措施。至于措施將在何時出臺,有媒體報道稱,有望在今年8月。在此期間,有...
2012年1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首次定調扶持光伏行業,時隔半年之后的2013年6月14日,國務院常務會再提扶持措施。至于措施將在何時出臺,有媒體報道稱,有望在今年8月。在此期間,有地方相繼出臺地方版扶持政策,政策在項目建設、財政補貼、信貸支持等方面有一定力度,為危機中的光伏企業帶來了希望。對光伏企業的困境,市場內外一直存在“救”與“不救”兩種聲音。“企業在困難時期政府應該出來救一把,但只能救該救的部分,在市場方面,今后的路怎么走,還得靠企業自己。”合肥市委常委、副市長韓冰對此表示。
補貼多寡有差異
對光伏產業給予支持,國家和地方均有例在先,這也讓光伏業如同“斷不了奶的孩子”,一旦停了補貼就“喊餓叫渴”。
在地方行動方面,今年3月20日,合肥市政府第四次常務會原則通過了《關于加快光伏推廣應用促進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拉開了地方版拯救光伏業的大幕。《意見》提出,努力將合肥打造成中國光伏應用第一城,為擴大內需鋪路。新建建筑屋頂,新建城市公共設施,地面光伏電站,被納入使用太陽能光伏照明的重點范圍。
此外,合肥還將專門設立光伏應用專項扶持資金,支持本市太陽能光伏發電運營企業。除合肥外,國家電網福建省電力公司也透露,2013年,福建電力將加大配電網投資力度,加強分布式光伏發電配套送出工程建設,保障分布式電源項目全額消納。
記者對比發現,3月至4月,各地相繼出臺的地方版光伏扶持政策大同小異,政策要義都在通過支持光伏在建項目來支持光伏產業發展,救市政策多是指向光伏產業軟脅,帶有“哪虧補哪”的特點。
6月14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提出擬推六項解決措施,包括支持困擾光伏行業的發電量收購、補貼發放不到位、融資困難等問題,令國內光伏企業和部分地區信心倍增。
6月19日,嘉興市光伏產業園“關于個人分布式光伏電站的補貼方案”(下稱“方案”)讓光伏界瞠目,也引爆了整個光伏業界。根據方案,嘉興將對14.2平方公里園區內建成的個人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給予每度電2.8元的補貼,期限為三年,每年下降5分錢,即2013年—2015年的每度電補貼分別為2.8元、2.75元、2.7元。按照企業核算,以此補貼力度,三年半即可回本。
“此前,財政也給過補貼,不過今年已經停止。”合肥海潤光伏負責人告訴記者,2009年—2011年,國家實施“金太陽工程”,對示范項目給予國家補貼。金太陽工程結束之后,光伏生產商都急切等待著發電補貼政策出臺。“今年3月中旬,國家發改委內部下發《關于完善發電價格政策通知》的征求意見稿,其中大型地面電站將根據光照條件分成四類區域,分別實行每度電0.75元—1元的標桿上網電價。分布式發電中自發自用部分電量電價補貼為每度電0.35元。這個力度還是有點低。”
“國家補多少我們不清楚。合肥每度電補貼0.25元主要是為了支持產能就地轉化。”合肥市發改委總經濟師朱勝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扶持政策從供應端轉向需求端
陽光電源是國內光伏逆變器的龍頭企業,2012年實現營業收入10.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4%,連續幾年占據國內市場份額第一位。陽光電源獨立于傳統意義上的光伏產業鏈,它是光伏系統中的一項應用,其作用就是將直流電轉換成交流電,以實現光伏發電接入電網、負載。
“光伏行業有許多細分市場,你能在這個小市場中占有立足之地,你就是大企業了。我們專注自己的技術,日子比較好過。”陽光電源董事長、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曹仁賢說,這些細分市場是中小企業能夠逆勢上揚的原因所在。以前,這些細分市場上的國內高端產品多被國外占據,現在,國內產品已經能夠替代進口產品。
光伏產業被指存在“三嚴病”:產能嚴重過剩、嚴重缺乏核心技術、嚴重依賴海外市場。實際上,無論國家和地方如何扶持,均繞不過此三個方面。
“目前,海外需求萎縮,過剩產能和天量庫存就成為高懸在市場頭上的‘堰塞湖’,國內發電又不足,所以,針對拯救光伏產業我們提出標本兼治。”合肥市經信委主任王文松說,以合肥為例,目前分布式發電站的發電成本是一度電約1.1元,賣給企業的價格是0.75元,合肥市的補貼是0.25元,基本接近保本。如果國家再給分布式發電中自發自用部分電量電價每度電補貼0.35元,分布式發電就能實現盈利。
縱觀兩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有關光伏產業支持措施,一致的地方在于:政府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完善支持電價、推進分布式光伏發電等。不同的主要有兩點,一是電網企業要保障配套電網與光伏發電項目同步建設投產,優先安排光伏發電計劃,全額收購所發電量;二是完善光伏發電電價支持政策,擴大可再生能源基金規模,保障對分布式光伏發電按電量補貼的資金及時發放到位。
這一變化表明國家扶持新興產業的政策正從供應端轉向需求端。“僅僅是政府進行國有化的挽救,直接接盤(即將倒下去的企業),是不會扶持出高科技產業的。合肥不會去干涉企業發展,特別是高科技行業。我們只做好自己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情,支持和推動新興產業的發展。”韓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