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2008年以來,在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下,中國的基礎設施大面積開工,包括道路、橋梁、機場在內的基礎設施項目。對地方來說,這無異于上項目的“發令槍&r...
自2008年以來,在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下,中國的基礎設施大面積開工,包括道路、橋梁、機場在內的基礎設施項目。對地方來說,這無異于上項目的“發令槍”。5年以來,關于當時的這個做法帶來的效應議論紛紛,不僅如此,對于“4萬億”大規模經濟刺激的反思還沒結束,從2012年開始,新一輪的投資熱潮再度興起。
事情有了變化,到了2013年6月1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支持調整過剩產能,對整合過剩產能的企業定向開展并購貸款,嚴禁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違規建設項目提供新增授信。
爭議“4萬億2.0版”
是什么導致現在的產能過剩,只是2008年那一場四萬億投資?
回想2008年那場大投資,在此期間,中央財政支持投資項目投資有所加快,各級發改委也悄悄加快了基建投資項目的審批速度。以鐵路、公路、基礎設施為代表的投資重點,落地開花。
被嫻熟運用的拉動經濟手段很快有了效果,在“出手要快、出手要重”的口號下,截至2010年,全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約7.4萬公里,其中近1/4是在2008年以后修成的。
不過,除了2008年那場刺激經濟的舉措,到了2012年,持續的投資仍然較為龐大,本報記者梳理發現,從2012年4月份開始,黑龍江撫遠、新疆石河子、甘肅慶陽、重慶江北等機場建設項目,先后獲得發改委基礎產業司批復。
隨后,內蒙古阿拉善盟通勤機場、四川阿壩紅原機場的環評報告也獲得批復,預計投資規模在600多億元,除機場外,發改委還集中核準了一批水電站項目。
同年5月份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強調繼續出臺支持增長的相關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將“十二五”關于鐵路、節能、農業和西部基礎設施等相關關鍵性項目抓緊實施。
雖然官方極力否認“4萬億2.0版”的說法,兩相對比不難發現,盡管更多的清潔能源等項目獲批,但大部分獲批項目仍然集中在鋼鐵、基建等領域,基本和上一輪四萬億投資所投入的項目類型無特別明顯的差異。
5月25日,經國務院同意,發改委剛剛正式核準了總投資近700億元的湛江鋼鐵基地項目;與湛江鋼鐵項目同一天獲批的還有廣西防城港鋼鐵基地項目,兩個項目合計投資近1400億,此外首鋼也有項目獲批。
事實上,如果說2009年地方還對項目饑渴,2012年時的情境已經急轉直下,此時產能嚴重過剩問題已開始顯現,汽車和房地產兩個龍頭產業也陷入低迷。過剩產能無力消解,使得產品價格持續走低,利潤也隨之下滑,企業投資意愿下降。
IMF在2012年的國別評估報告就指出,即便在2008年危機前,中國產能利用率最高時期為80%左右。經濟危機中推出大規模的財政刺激計劃,使得產能利用率在2011年進一步下降到僅有60%。
過剩難解
地方政府對GDP 的狂熱追求一定程度上引發了大規模重復建設,成為產能過剩問題的重要推手,中央政府從過去一直強調淘汰落后產能實現產業升級,不得不直面產能過剩問題。
仔細觀察,最近幾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產能問題的表述也發生著變化。
在2007年以前,多以“堅決淘汰落后產能”作為引注,2008年金融危機引發外需下滑,在“切實淘汰落后生產能力”的同時,“抑制過剩產能”在節能減排、低碳經濟的背景提出。
到了201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直接提出“嚴控投資產能過剩行業,防止新的低水平重復建設”。雖然化解產能過剩被當做經濟工作的重點,在投資慣性的推動下,產能不但沒有被削減,反而大步躍進。
日信證券研究所宏觀研究團隊根據資本存量方法計算,2002年以來,我國產能利用率一直接近80%,經過2008年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以及一系列經濟支撐型項目上馬,從2010年開始,產能利用率從63.5%、61.0%降至2012年的57.8%,到了2013年一季度,產能利用率數據滑至54.7%。
經歷一輪強勁的產能擴張之后,短期內中國無可避免地要展開新一輪的去產能周期,已成為共識。
目前,國內產能過剩的領域,主要集中在傳統的重化工行業, 如鋼鐵、水泥、電解鋁、化工、平板玻璃等行業。
6月19日,李克強召開會議指出支持調整過剩產能,對整合過剩產能的企業定向開展并購貸款,嚴禁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違規建設項目提供新增授信。
顯然,這是一個相對的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