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不久前才宣布破產的尚德來說,光伏業就像一場夢,太過美麗最終成空。但在新闖入者富士康看來,逆襲光伏的這場夢也許才剛剛開始。
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的一紙方案,為死氣沉沉的光伏業帶來了一絲活力。方案稱,富士康將在廣西投資興建20座太陽能發電廠以及5家太陽能光伏發電設備制造企業,總投資超百億元。
面對看似“火坑”的光伏業,還有人主動往里跳,讓不少業內人士為之驚訝。有人敬佩這種逆水行舟的魄力,相信富士康能憑借規模優勢沖破市場陰霾“逆襲光伏”;但更多的聲音則認為富士康在此領域毫無技術積累,成敗尚難定論。
伺機而動
富士康選擇這個時機逆勢光伏并非偶然。
縱觀現在的光伏全行業,可謂負債累累。截至4月15日已發布年報的A股光伏概念公司平均負債率達48.39%,一些公司如:樂山電力、海潤光伏甚至高達70%以上。再加上今年銀行貸款對光伏產業一再收緊,甚至盛傳“防火防盜防光伏”的風聲,也讓光伏企業的日子變得更為艱難
“全行業的利潤空間都普遍被壓縮,多數廠家跟我們一樣,唯一能想辦法的就是成本。”陳中澤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如今想要把成本降下來,只有產能規模化和研發低成本技術兩種方法。但在國內銀行貸款普遍收緊的背景下,擴充產能已經無以為繼,而技術研發也需要資金,所以很多企業只能無奈選擇維持現狀。
這正是富士康看準的時機之一。
國金證券新能源分析師張帥告訴記者,傳統代工模式的衰落已經讓富士康開始尋求轉型。財報顯示,2012年鴻海旗下主營手機代工的富士康國際虧損3.164億美元,創歷史最大虧損紀錄。相對而言,光伏產業行情看似糟糕、利潤低下,但在富士康看來,仍遠比其原先的代工業務利潤豐厚。
記者了解到,由于產能過剩,目前大陸許多全新的太陽能設備可以用很便宜的價格買到,加上太陽能企業也在大規模裁員,對善于控管成本的富士康來說無疑是個機會。為此,郭臺銘也曾表示,在光伏行業,富士康要做的將是長期布局,而不是短期獲利。而目前光伏行業的技術還不是很成熟,需要富士康這樣具有強大設計能力的公司來做產業整合。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雖然代工企業普遍具備良好的生產基礎,但一直以來,對新興行業的理解以及營銷隊伍和渠道的欠缺等因素卻又常常成為其轉型的致命傷。對此,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表示:“我們的光伏產業其實并沒有基礎的產業,而是過分依賴國際市場。甚至連核心技術、關鍵的設備材料都是進口。此次富士康的進入是威脅也是激勵,但想要打破市場困局卻并非一朝一夕。”
抄底誘惑
盡管富士康逆襲光伏的前途未卜,但前期抄底的誘惑就已經足以讓富士康放手一搏。
廣西太陽能協會會長趙福中對法治周末記者透露,目前廣西的太陽能投資產業相對比較落后,主要是低層次和小規模的公司,工廠投資都在千萬元以內,產值3000萬元以內。而且生產環節和安裝環節并不集中,生產、設備環節等多在桂林興安,而只做安裝組合的電站方面則分布在其他各市。
恰恰是這種技術層次不高、規模也不大的投資環境吸引了富士康。孟憲淦告訴記者,從發電工程和制造業來看,過去光伏發電站基本都是在北部、制造業分布在東部地區,現在富士康可能剛好抓住了一個空隙。廣西無論在發電設備制造還是在安裝都是發展慢的地區,而越是欠發達地區,地方政府越會給出招商引資的優惠,包括土地、稅收、能源等。這對從不做虧本買賣的郭臺銘來說吸引力十足。
除此之外,土地和并網發電也是興建太陽能電廠的關鍵。陳中澤對記者透露,目前投資光伏電站至少需要20%的自有資金,剩余的80%需要向銀行進行融資。但因為上網電價每年都在下調,光伏企業原先承諾的內部收益率和回收期難以保證,銀行擔心貸款無法按期收回。因此大部分銀行已經關閉了對這一領域的融資渠道。而富士康本身在大陸各地都有龐大生產據點,興建太陽能電廠的土地和資金都不是問題,選擇廣西的原因更多的是因為在廣西已經有部分投資,在產業鏈上下游更容易打通。
“而且現在光伏行業已經開始有些回暖的跡象,2013年大部分企業毛利率可能會從負數轉為持平,甚者會有1%至2%之間的盈利。可以說富士康此時的抄底正中要害。”陳帥對記者表示。
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2012年12月底,國內多晶硅已經觸底,跌至11.5萬元/噸。但截至2013年3月,其價格已經上漲到14.26萬元/噸,漲幅達24%。從多晶硅價格走勢來看,國內光伏產業似有企穩的跡象。
據業內人士測算,到2014年光伏企業的毛利率可能會繼續上升到5%左右,這也意味著以前光伏產業30%至40%的高利潤時代已經結束,整個產業正在回歸到一個正常的狀態。而富士康此時完全沒有在該行業的經驗和技術積累,代工模式放到光伏行業是行不通的,即便富士康的光伏產品生產出來了,也難迅速賣出去的情況下進入,只可能是憑借規模和成本優勢重新顛覆行業格局。
是成為下一個尚德碎夢,還是讓光伏抄底重生,富士康正用自己的腳步試探。
政策清道
能讓富士康有這種勇氣逆襲,光伏行業的政策也是幕后功臣。
近日,財政部等四部委聯合發布的通知顯示,光伏發電項目增值稅稅率將下調50%,約調至8.5%。這對光伏電站來說無疑是好消息。
陳帥對記者計算到:“如果不考慮增值稅抵扣的影響,此次增值稅減半就相當于在此前1元/KWH的稅前電價基礎上上調了7.8%。這對于100兆瓦規模的電站來說,可使得企業每年增加約2200萬元利潤。”
不但如此,自去年年底以來,“挽救光伏于危局”的政策信號就不斷傳出,一系列利好政策陸續出臺,只是關鍵性的光伏電站上網電價和度電補貼方案始終未出臺。“這似乎在釋放一個信號,那就是既要扶持光伏產業發展,但又無法惠澤眾生,因此目前最現實的選擇就只能是優先扶持優勢企業崛起,未來的補貼和銀貸也可能重點向這些企業傾斜。”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微博]表示。
這對富士康來說更像是個十字路口,能否成為“被傾斜”的優勢企業,對其后續的光伏之路影響巨大。那么,究竟如何確定哪些企業屬于優勢企業?
記者了解到,自去年以來,工信部就會同相關部委加緊推進涉及光伏制造業各環節的準入條件,其中涉及的指標將成為各部門未來區分企業優劣與否的重要標識。其中,即將于上半年內推出的準入“門檻”,主要涉及三大“準繩”:技術研發實力、環保水平和產能規模。
對于這三大“準繩”的細節,林伯強透露,在技術研發方面將嚴格執行“高新技術年銷售收入5000萬元以下,研發投入須達6%;銷售收入為5000萬至兩億元的企業,研發占比須達4%”等規定,以促進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電池生產環節等未來產能規模也需達100兆瓦以上。同時,為注重環保,將在電耗水平以及相關環節產生的廢液、廢氣排放上限等多方面提出明確上限。
這并不是光伏產業首次推出相關標準。事實上,國家發改委和能源局此前早已推出過一系列技術層面的推薦標準。但這些標準多為政策鼓勵性質,而即將出臺的準入條件提出的則是約束性的指標,它的推出無疑將帶來光伏企業的加速分化。如果富士康能夠順利“達標”,這些政策將為富士康掃除不少競爭對手。
林伯強認為,過去光伏企業一味依靠產能規模化降低成本,以求適應市場低價競爭規則的道路已經走不通。未來如果準入條件推出,留給企業的唯一選擇就只有苦練內功,以技術占領市場,而這或許是富士康即將面臨的最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