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民幣國際化,當下金融界最熱話題之一,它關系到中國金融改革和中國經濟在未來十年乃至更長遠的將來能否再上臺階。1月15日的“2013第一財經(香港)金融峰會”...
人民幣國際化,當下金融界最熱話題之一,它關系到中國金融改革和中國經濟在未來十年乃至更長遠的將來能否再上臺階。1月15日的“2013第一財經(香港)金融峰會”現場,多位來自香港的業界人士,就此話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并基本達成共識:上路的人民幣國際化,不乏挑戰,但更多的是機會。第一財經日報:人民幣要實現國際化,最大的挑戰在哪里?
謝涌海(中銀國際英國保誠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人民幣作為國際貨幣必須是可兌換可自由進出的。對于中國來說,最大的挑戰是開放資本市場,讓人民幣可自由兌換,這涉及金融安全。在這個方面,政府已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是在深圳前海和上海。前海不同于陸家嘴或天津濱海、浙江溫州,它是國家金融開放試驗平臺,會實驗人民幣跨境的進出。而我們面臨的挑戰是,正在前海、上海進行實驗,希望能探索出一條路來。
日報:中國香港作為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目前的人民幣存款規模還遠未達預期,為什么?
雷鼎鳴(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主任):現在香港人民幣的存款總量大概是5700億元,2009年以前是幾百個億,增長很快,但是2011年以后增長明顯放慢了。5700億元只占到內地M2的0.6%,香港人口恰好也占內地人口的0.6%,所以香港還談不上是人民幣離岸中心。為什么香港的量這么少?因為香港人民幣的出路有限。香港最好是讓人民幣有出路,能夠在內地給企業提供信貸,這樣香港的銀行才能賺錢,才有更多的人民幣能夠存在香港,這樣對中國整個金融體系有利,對香港長遠來說也是有利的。
日報:什么因素在阻礙人民幣回流內地?
石鏡泉(香港經濟日報副社長兼研究部主管):說到人民幣回流,這里拿A股市場來舉例說明。回到監管的老問題上,建議在A股市場監管方面,大股東持股限制不要只有兩年,最好是20年。在這20年里,大股東享有多一點的優先股。香港有很多家族企業運轉很好,因為這是他們的自有產業,他們對這份產業很上心。A股市場其實也應該這樣,只有這樣才能促進人民幣回流,這才是資本開放。
日報:人民幣國際化離不開有產品創新,值得嘗試的有哪些?
閻峰(香港中資證券業協會會長、國泰君安國際董事會主席):
內地企業到香港以后,實際上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有很多業務可以發展。近日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在本屆亞洲金融論壇上說到擴大RQFII規模,實際上就是建議在RQFII框架下使投資者擴大化,希望能把產品豐富化。
日報:對機構投資者而言,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新機會在哪?
林涌(海通國際行政總裁):以前的機會都是單向的,內地金融機構到境外融資,我們承擔承銷的角色,境內的居民到境外投資,我們充當交易服務商的角色,以及為境外投資者在境內投資充當服務商。現在政策已經在改革,在重建中國的資本市場,在更加開放,所有的金融機構都可以發揮自身的創造性,尋找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