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出臺實施后,鄭州大學迎來了新一輪高等教育改革創新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鄭州大學高丹盈副校長說:“目前,鄭州大學以‘2011計劃’的實施為契機,瞄準中原經濟區建設需求與行業核心共性技術,創新體制機制,廣泛聚集創新要素,深入開展相關領域的前瞻性研究,全面推進和開展協同創新,探索和建立了多種形式的開放、集成、高效的協同創新模式,為加快建設高水平大學奠定了基礎,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記者從鄭州大學科研處了解到,該校在積極推進協同創新工作中發展科技能力,提高創新水平,著力構建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理論創新和協同創新四大科技體系,從發揮高校優勢和主導作用著手,積極匯聚創新要素和資源,深入開展協同創新題的培育和組建,創新機制體制建設,依托重點學科和重點科研機構或基地,打破機制障礙和學科間的約束,聯合校內外優勢,面向學科前沿、面向文化傳承創新、面向行業產業、面向區域發展,建立長效資源共享機制,培育組建了16個校級協同創新體,為躋身省級、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積極準備。其中“先進材料及加工”、“社會管理”、“水利與交通基礎設施安全防護”、“癌癥化學預防”四個協同創新中心這次被確定為省級協同創新中心。
今年9月,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長劉鐵男一行到河南天冠集團調研生物能源產業時,對剛投產的纖維乙醇產業化項目做出了“纖維乙醇產業化項目是全球關注的生物能源產業項目,其發展對于實現燃料乙醇生產的非糧替代和更大規模、更大范圍實現石化能源的替代開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的評價,作為該項目總工程師的馬曉建教授是鄭州大學化學與能源學院生化中心主任,該項目自從與鄭州大學簽訂合作協議以來,雙方共同致力于創新研究,攻克技術難題,不斷有新進展新突破。
鄭州大學不僅在校校、校企合作上積極構建平臺,也在為支撐地方經濟發展,服務中原經濟區建設上積極努力。學校相繼與安陽、商丘、周口、鄭州等多個地市建立了全面合作關系,致力于解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鄭州大學王宗敏副校長在與新鄉市政府洽談時說:“校市合作是學校主動融入到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舉措,互利共贏的校市合作,可以不斷提高學校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介入度和貢獻率,是高校實現社會服務功能的一個重要平臺。”
隨著《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的出臺,中原經濟區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今年年初,河南省將按照“985”高校標準建設鄭州大學寫入了《河南省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鄭州大學作為河南省唯一的“211”工程高校已進入各方面迅速發展的快車道,依托所特有的學科齊全、人才資源豐富和科技基礎深厚等優勢致力于服務社會,發展地方經濟。在構建協同創新平臺的推動下圍繞國家戰略需求,特別是結合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優先發展領域、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培育組建協同創新體,實現了學校與地方經濟發展的共贏,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提供了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