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美“雙反”調查及市場需求疲軟夾擊之下,中國光伏產業大省河北的中小光伏企業全面停產,大型企業出現虧損,面臨有史以來最嚴峻的行業危機,光伏巨頭紛紛轉向中國國內及拉美市場逆境突圍。
在河北省工業經濟聯合會10月31日舉行的重點行業2012年第三季度信息發布會上,該省信息產業與信息化協會發布了有關河北省光伏產業的運行分析報告。
報告稱,今年以來,河北光伏產業各項經濟指標持續下降,經濟運行環境較2008年金融危機后更為嚴峻。其中,英利、晶龍兩大集團1至9月主營業務收入188.52億元人民幣,較上年同期減少150億元(含子公司),同比負增長22.66%;利潤總額同比減少50億元(含子公司),由去年同期盈利21.38億元下滑為虧損16.26億元。
河北信息產業與信息化協會統計信息部主任龍貴秋認為,歐美對華光伏產品提起的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直接導致中國光伏業步入“寒冬”。
繼9月6日,歐盟委員會宣布對中國光伏電池發起反傾銷調查后,當地時間10月10日,美國商務部對中國光伏電池及組件的雙反仲裁結果,反傾銷稅率為18.32%至249.96%,反補貼稅率為14.78%至15.97%,并從中扣除10.54%的出口補貼。業內普遍認為,重稅遠遠超出中國光伏行業能夠承受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