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一則發現巨型鉆石礦的消息讓業內惶恐不安,鉆石質量的高低與產量的多少,對世界鉆石供需有直接影響,如果大量的寶石級鉆石涌入市場,鉆石現行的價格體系必然受到沖擊,鉆石的稀有與珍貴也將隨之而去。《中國黃金報》記者就這一消息的始末緣由進行了深入追蹤,調查發現,所謂“萬億克拉鉆石礦”疑點重重:儲量不明、命名有誤、概念含糊……這其中究竟是故弄玄虛?還是人為炒作?
■事件直擊:
近日,英國《每日郵報》刊登了一則消息稱,俄羅斯日前公布了20世紀70年代發現的一個名為珀匹蓋(Popigai)的隕石坑,下有鉆石礦。該礦位于西伯利亞東部地區的一個直徑超過100公里(60英里)的隕石坑內,儲量估計超過萬億克拉,能滿足全球寶石市場3000年的需求。
該消息一經曝出,就被眾多媒體紛紛轉載,引發了珠寶業尤其是鉆石業的軒然大波。許多人開始擔心,如果這一消息屬實,勢必會對鉆石業帶來巨大沖擊。加之世界毛坯鉆石市場自去年第四季度以來一直走低,此消息一經傳播,對鉆石行業無異于雪上加霜。為了傳達正確的行業信息,記者采訪了一些專業人士,同時更正了信息傳播中出現的種種誤讀。
配圖引歧義: 未說明有大粒鉆石
《每日郵報》的文章中配了一個圖片,圖中一只手捧著幾顆大顆粒鉆石,不少人誤解這個珀匹蓋鉆石礦中出產大顆粒鉆石。但事實上,仔細觀察圖片說明,不難分辨,這些每個超過50克拉的鉆石屬于雅庫特地區,圖片說明只是指出,雅庫特鉆石礦的規模無法與此次公布的珀匹蓋鉆石礦相媲美。
安特衛普鉆石高階議會 (HRD Antwerp)中國區首席代表劉厚祥認為, “隕石沖擊”形成的鉆石礦不太可能有大顆粒鉆石,都應該是“微粒”。他解釋,之前也有在隕石坑中發現過微粒的鉆石,不曾發現過大顆粒鉆石,而且按照鉆石形成的規律,受到隕石沖擊后不可能存在大顆粒鉆石。
廣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化礦檢驗鑒定處梁偉章告訴記者,在他掌握的資料里,珀匹蓋隕石坑里的鉆石其實在上世紀70年代之前就已被發現,只是大規模的研究是從70年代開始的,最初吸引地質學家們的,僅僅是因為這是一個3500萬年前因隕石撞擊地球導致的隕石坑。隨后在對隕石樣品切片處理的過程中,才發現了很多很硬的顆粒——鉆石。
梁偉章認為,隕石坑里出現鉆石是可能的,隕石沖擊帶來的巨大壓力和高溫能將石墨轉化成鉆石,但是要轉換成寶石級鉆石,還需要其他條件。梁偉章告訴記者,他所掌握的資料里記載,珀匹蓋隕石坑里的鉆石都是小顆粒鉆石,直徑大多不到10mm,厚度0.5mm~2mm,大部分有黑色或者灰色外觀,無論是大小還是外觀,都不適合做首飾。
儲量未探明: “解密”一說遭質疑
與此同時,劉厚祥還懷疑,珀匹蓋儲量是否真的如報道的那么多。《每日郵報》的原文翻譯如下:“科學家們估計,有萬億克拉躺在西伯利亞一個3500萬年前的小行星撞擊的隕石坑下,是目前全球儲備的10倍以上。”不難看出,所謂儲量也只是科學家們的估計,并未得到確認。
劉厚祥也認為,真實的儲量還“有待進一步的勘探”。 他還提醒業內,針對俄羅斯公布鉆石礦的新聞,有一點值得注意,目前俄羅斯最大的國有鉆石礦業公司埃羅莎(Alrosa)正在計劃私有化、進入資本市場,要考慮到埃羅莎用此新聞進行炒作的可能性。
一位珠寶從業者也表示,“每日郵報的這篇報道是為了配合埃羅莎在創業板上市的一篇軟新聞,不知道為什么在我們中國會引起那么大的反響”。
值得人玩味的是,《每日郵報》特意提到,“前蘇聯人也一直在生產各種合成鉆石,該行業被證明利潤豐厚”, 這一小段的上文是,“克里姆林宮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就知道這個隕石坑內可能有巨大的鉆石儲存量,但是當時因為鉆石已經是一個高利潤行業,鉆石市場被嚴格控制,為了避免影響到整個行業,因而對這一發現保密至今。”下文是,“政府終于通過上周末的一次記者會,給了新西伯利亞研究所的地質學和礦物學權限,將此信息公布于眾。”
但是劉厚祥卻對保密“鉆石”礦的理由嗤之以鼻,認為俄羅斯對“鉆石”礦保密這么久不合常理。
梁偉章面對這個問題更為謹慎,在看他來,是否存在新聞炒作,還要看珀匹蓋礦的礦權歸屬,而目前珀匹蓋鉆石礦的礦權歸屬尚無定論。倘若真的是炒作,后續肯定還會有一連串的操作,會有新的相關新聞出現,業內人士不妨積極關注,仔細分辨。
梁偉章分析,科學家們對珀匹蓋的研究集中在上世紀70年~90年代,而這么長的時間內,相關信息一直不為人關注,一方面是因為這里的金剛石顆粒和色澤凈度都不盡如人意,所以一直以來,俄羅斯可能認為,對該地區的地質研究比對金剛石礦的研究更重要。雖然曾經有學術的研究資料伴隨著其它的研究資料一起發布過,但并未通過官方正式發布,因此知道的人也比較少。
另一方面,也因為開采難度大,導致開采的投入產出比難以預計,因此也一直未受到重視。
梁偉章介紹,珀匹蓋金剛石即使作為工業用的磨料,其成本優勢尚難以同現在已經相當成熟的合成工業鉆石作準確的比較。加之,珀匹蓋位于極寒的西伯利亞地區,金剛石散布在廣闊的100公里內,顆粒卻比芝麻還小,開采難度可想而知,故而在龐大的開采成本下,采出的金剛石質量卻并不高,投入產出比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因素,可能也是造成俄羅斯沒有進行公開和開采珀匹蓋的一個原因。
命名不準確: 實為工業金剛石
《每日郵報》的原文中提到這些估計超過萬億克拉的鉆石儲量,能滿足全球市場3000年的需求,但是在有些轉載的過程中,卻被誤傳為能滿足全球寶石市場3000年的需求。實際上,俄羅斯公布的珀匹蓋鉆石礦中所產鉆石只是工業用鉆石, 主要用于高精密科學和工業市場,非寶石級鉆石。
鉆石的原石為毛坯鉆石,也被稱作金剛石,分為工業用和非工業用(一般是指寶石級的)。寶石級的一般才是我們消費者通常所說的鉆石,凈度普遍較高;而工業用鉆石又稱為工業用金剛石,它和寶石級鉆石主要成分一樣,都是碳的結晶體,工業用鉆石通常質量較差。消費者看到中文報道的鉆石,很自然就聯想到寶石級的鉆石,故而造成一定的行業恐慌。
同時,劉厚祥也提出,假如這則報道屬實,且最終珀匹蓋鉆石礦真的探明有如此大的儲量,對珠寶首飾市場還是會造成影響的,但是這種影響也是間接的,并非是直接的。
他分析,大的工業金剛石儲量一旦經過開采,勢必會壓低工業金剛石的價格,從而影響到工業金剛石合成生產商,促使他們轉向合成寶石級鉆石,進而對珠寶首飾市場帶來影響。但是這種間接的影響,顯然遠遠遜色于發現了能供應3000年的寶石級鉆石礦的直接影響,因此珠寶行業無需恐慌。
專業發布鉆石價格和市場信息權威行業媒體雷朋博(Rapaport)在最近一篇報道中引述埃羅莎相關人士觀點時指出,現在要談論珀匹蓋的鉆石地位還為時尚早,目前發現的撞擊產物是不適合用于制作珠寶首飾的,因此也無從討論其對世界鉆石市場以及價格的影響。
概念含糊: 故弄玄虛,還是“硬度更高”?
《每日郵報》的譯文中提到,位于西伯利亞的珀匹蓋金剛石硬度是普通金剛石的兩倍,因此在高精科學儀器和工業應用上更為理想。針對這個提法,劉厚祥說,目前為止,鉆石的硬度為10,還未發現過比鉆石還硬的物質,所以對兩倍于普通鉆石的硬度這個說法保持一定的懷疑。
而在《每日郵報》的英文原稿上,只是提到是普通“gemstone”的兩倍硬度,而“gemstone”的真實含義是寶石,并非鉆石,這一含糊的說法也一度令業內人士疑惑:鉆石硬度是其它種類寶石兩倍很正常,這是《每日郵報》故弄玄虛?抑或真是鉆石硬度的兩倍?
針對這一問題,梁偉章向記者提供了更直接的資料:《每日郵報》的文章來源于塔斯社在9月16日中午發布的新聞稿,新聞稿里針對鉆石硬度一事有更明確的說明:前蘇聯科學家在上世紀70年代發現了第一粒珀匹蓋出產的超硬“鉆石”,其擁有不同尋常的結構和兩倍于普通鉆石的硬度,而且儲量很大。證實了珀匹蓋出產的金剛石硬度確實是普通鉆石的兩倍,至于為何如此,梁偉章認為需要有進一步的研究分析,目前尚無法作出評價。
對于為什么一直沒有說這件事,塔斯社的稿件中說,這是“解密”,亦即過去進行了“保密”。原因是當時前蘇聯正研發合成鉆石技術,因此對珀匹蓋的研究資料進行了保密。在塔斯社的新聞稿件里還提到:專家們聲稱俄羅斯擁有了世上獨一無二的外太空來源的超硬材料的唯一資源。
雖然珀匹蓋礦目前公布發現的金剛石大小和美觀度都不看好,開采也有難度,但梁偉章也承認,隨著對珀匹蓋的進一步研究,能否發現更有價值的金剛石,尚不確定。如果官方信息公布出更有開采價值的工業用鉆石,也可能會對工業鉆石市場產生不小的影響。至于珀匹蓋出產金剛石是普通鉆石硬度的兩倍,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方向,但不可忽視的現狀是,目前普通鉆石已經足夠滿足無論是切割還是鉆探的所需硬度,如果真有兩倍于普通鉆石硬度的珀匹蓋鉆石,其應用價值則是更深層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