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即將正式啟動,這既是各方博弈的結果,也是開始,只不過換了戰場。
2012年3月29日,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開始模擬運行,這距離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下稱中鋼協)2011年10月推出中國鐵礦石價格指數也僅僅半年。在此之前的1月16日,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才由中鋼協、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北京國際礦業權交易所(下稱北礦所)共同發起設立,按照計劃,5月8日將正式啟動鐵礦石實體交易。
在近幾年的鐵礦石談判桌上,中國鋼鐵企業吃夠了苦頭。在當前鐵礦石供需發生逆轉的時刻,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的運作以少有的速度和節奏,緊鑼密鼓地進行。
建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是中國鋼鐵業試圖主動推動形成公正、透明的國際鐵礦石價格形成機制,爭奪市場話語權的一次行動。
定價權之爭
根據中鋼協公布的數據,過去幾年,中國鐵礦石貿易占全球貿易市場份額的60%左右,是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和現貨市場。由于中國國內需求的強勁增長,鐵礦石價格過去幾年大幅攀升,從2000年進口鐵礦石的價格每噸約20~30美元,一路狂飆,最高逼近每噸200美元,鐵礦石一度被稱為“瘋狂的石頭”,價格連續翻番,中國鋼鐵企業每年不得不都多交數千億元冤枉錢給礦山企業。
為了扭轉這一被動的局面,中國鋼鐵企業一直試圖通過談判,提高國內產業集中度等途徑提高在鐵礦石定價方面的話語權。然而由于上游鐵礦石三大礦商控制了全球鐵礦石超過60%的交易量,牢牢地掌控鐵礦石定價的話語權,中國鋼企只能被動應對,苦苦支撐,無奈成為國外三大礦商的提款機。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鐵礦石主要供應商和鋼鐵巨頭的談判形成一個長協價。2009年,中鋼協從幕后走向臺前,直接掛帥鐵礦石談判,這次,中鋼協的談判要求同樣被鐵礦石礦商三巨頭所拒絕。
從2010年開始,一年一談的長協礦被鐵礦石礦商三巨頭徹底摒棄,三巨頭為了獲取更大的利潤,更容易掌控和操作鐵礦石價格,鼓吹和竭力推行更為短期的季度定價、月度定價和即期定價機制,甚至月度定價貿易占比達到70%左右,目標直指指數化定價。
從2011年開始,上游主導礦商必和必拓等國際礦商正在籌劃推出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新加坡環球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以期將鐵礦石定價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必和必拓也一直在游說中國鋼鐵企業和鋼鐵貿易企業加入其在新加坡籌建的新加坡環球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對于必和必拓的拉攏,中鋼協一方面積極籌建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另一方面扎緊自身籬笆,告誡會員鋼企可以與其溝通與交流,但不要簽署協議加入。
中鋼協力挺
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自籌備初期就備受輿論關注,特別是該平臺到底能吸引到多少重要的礦石企業參與,成為關注焦點。
在中鋼協的張羅下,包括寶鋼、鞍鋼、武鋼、首鋼、河北鋼鐵等13家大型鋼企及五礦集團、中鋼集團、中化國際等大型13家鋼鐵貿易企業在內,共計26家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的發起會員。顯而易見,如果沒有鐵礦石礦商巨頭的參與,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仍是一廂情愿。
中鋼協相關人士一直表示,“歡迎全球鐵礦石商加入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作為一般會員參加也可以,作為股東參加也可以,但作為股東,我們要求它在所在行業里有一定的影響力、規模和信譽度。”
中鋼協人士屢次吹風,鐵礦石三大礦商對平臺興趣很大,即將參與。中鋼協的信心來自市場供求關系的逆轉變化。
從國內需求層面分析,機械、汽車、船舶、鐵路等主要用鋼行業在經歷了前幾年快速增長后將面臨增速下降的局面,同時今年房地產在國家宏觀調控下面臨的不確定性較大,加上鋼鐵企業虧損壓力,必然會減少鋼材產量,對鐵礦石需求也將回落。
從供應層面來看,三大礦山的壟斷地位也正不斷受到挑戰。一是中國國產鐵礦石供應能力不斷提升,2011年鐵礦石原礦產量為13.2694億噸,較2010年增產2.8336億噸,可全部滿足國內生鐵增量需求;二是全球鐵礦石供應能力大大加強,2012年隨著全球在建項目的逐步投產,鐵礦石供應能力將進一步提高;三是國內外鋼鐵產量低速增長的趨勢明顯;四是中國各港口存礦已達到1億噸以上。中鋼協副會長張長富表示:“這些標志說明全球鐵礦石供過于求的局面已經形成,相對于鐵礦石的低成本,礦價應存在較大的下降空間。”
而據中鋼協公布的數據,自2011年下半年以來,中國鋼鐵行業銷售利潤率整體下滑,今年1月,這一指標跌至-0.89%,已陷入全行業虧損狀態。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1至2月份中國粗鋼產量為1.126億噸,同比僅增長2.2%。
在這種情況下,一直以來對“中國需求”自信滿滿的國際鐵礦石礦商三巨頭態度悄然發生變化。
三巨頭之一的必和必拓曾表示擔憂,中國經濟正在轉型,鋼鐵需求將會停止增長。必和必拓還預測,中國鐵礦石需求增長率將降至個位數,而早在去年下半年,另一家礦業巨頭力拓就曾發出聲音,警示中國鐵礦石需求增長正在減緩。
投懷送抱FMG
很快,中國鐵礦石交易平臺出現轉機,全球第四大鐵礦石生產商FMG率先投懷送抱。3月20日,FMG公司與北京國際礦業權交易所舉行入市協議簽約儀式,FMG公司正式成為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發起會員。
而FMG加入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意味著四大鐵礦巨頭“聯盟”正在逐漸破裂。
事實上,FMG率先加入的示好之舉并不像表面看起來那么簡單。在2009年7月,在由中鋼協牽頭的鐵礦石定價談判中,三大礦商態度強硬,不愿意答應中鋼協的談判要求,正是FMG站了出來,率先與中鋼協簽訂了較上一年鐵礦石價格大幅下降的統一價格。
相比于三大礦商巨頭,FMG只是鐵礦石領域后起之秀,這家公司雄心勃勃地制定了規模宏大的產能擴張,計劃2013年1.55億噸產能的目標大步邁進,而現在公司2011年產量為5500萬噸。
“FMG的礦品位屬于中下等,含鐵量56%~59%之間居多,而根據中國鋼廠的配比,一般鋼廠最多只能使用30%左右這種礦石,加上未來幾年全球鐵礦石產能有供大于求的趨勢,所以FMG需要通過這個平臺開拓客戶。”一位業內人士分析道。
2011財年,中國市場創造的營收占FMG總營收的96.84%,中國市場對FMG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比起三大礦商,在這個被業內視作是在礦石銷售欠佳的時間點,FMG更希望把盡可能多的客戶抓在手中,為后起的擴產贏得市場,實現彎道超車。隨著FMG的加入,中國鐵礦石交易平臺迎來柳暗花明,前途一下子光明了起來。
觀望的淡水河谷
3月29日,北礦所與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在新加坡簽署了備忘錄,淡水河谷全球市場總監克勞迪奧埃爾維斯和北礦所總裁董朝賓分別代表雙方簽約。
值得注意的是,與FMG成為平臺會員不同,淡水河谷僅與北礦所簽署了備忘錄,根據鐵礦石交易規則,須正式成為會員才能參與交易,淡水河谷觀望態度明顯。資料顯示,在世界鐵礦石近10億噸的年海運出口量中,該公司供應量占逾四分之一。
淡水河谷一直希望其40萬噸級散貨船能夠??吭谥袊劭?,并在中國建立分銷中心,但2月初,中國交通運輸部發布了《關于調整超設計規范船型船舶靠泊管理的通知》,取消了淡水河谷這種新型超大船舶靠泊的“一船一議”,令其巨輪計劃受阻。
淡水河谷對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予以支持”,這一聲明與此前FMG“正式簽約,成為發起會員”的口徑大相徑庭。
淡水河谷一方面觀望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的運作進展,另一方面觀望中國的鋼材需求旺季。但考到其巨輪計劃的實施,淡水河谷并不愿意得罪中方,更不想放棄中國這個市場。4月17日,淡水河谷終于與北礦所簽約,成為會員。
曖昧的必和必拓
在淡水河谷與北礦所簽訂備忘錄表態支持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的次日,3月30日三大鐵礦石生產商另一巨頭的力拓公司正式與北京國際礦權交易所簽約,成為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的發起會員。
至此,全球三大鐵礦石礦商就差必和必拓了。鐵礦石長協定價模式被摒棄改為以指數為基礎的季度定價和月度定價和即期定價的機制過程中,必和必拓一馬當先,不遺余力。
而國際上有普氏指數、TSI指數和MB指數三大鐵礦石指數,也是在必和必拓的大力推動下,普氏指數成為認定的參照標準,雖然普氏指數廣受國內鋼企詬病:其采用電話詢問的方式采集數據,操作的不透明性,加大了鐵礦石價格的波動。
而新加坡環球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的籌建,必和必拓更是其幕后重要的推手,它希望藉此形成一個基于現貨交易的鐵礦石指數,并最終其一直鼓吹的鐵礦石指數化、金融化。
自去年11月開始,必和必拓早已開始在國內走訪各大鋼廠和大型鋼貿企業,希望國內企業可以股東形式加入這一平臺。但這一游說行動遭到了中鋼協的阻擊,一方面,中鋼協加快推進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建設,另一方面,中鋼協要求其會員不要加入新加坡環球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
這一明確信號的確打破了信心滿滿的必和必拓的如意算盤,如果沒有中國鋼廠的加入,正在新加坡籌建的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將面臨“缺角”風險。
面對中國鐵礦石交易平臺籌建的順風順水,必和必拓玩起了“兩面派”,其通過中國公關公司表示,“必和必拓一貫支持增加鐵礦石現貨市場定價透明度的倡議,增加價格透明度的一個關鍵步驟是現貨交易平臺的推出,我們很高興,我們主要的中國客戶以及中鋼協贊同增加鐵礦石價格的透明度,并積極支持現貨交易平臺的發展。”4月19日,必和必拓終于不再曖昧,簽約成為會員。
博弈遠沒有結束
除了三大礦山外,一些來自智利、墨西哥及伊朗的礦企也開始對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表示了濃厚的興趣,并且已經開始進行咨詢和接觸。在國內,目前公布的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發起單位中,國內的鐵礦石企業和中小礦石貿易商并未現身。
倚仗中國市場的強大吸引力,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方面略占先機。但這只是開端,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的建立,意味著礦石交易的進一步透明化,可以帶來成本增加效率等好處,然而這種新的交易模式,其實還面臨著傳統交易模式的挑戰。
“鋼廠和礦山談定的價格,并非死套鐵礦石指數價格公式。礦山往往會給予鋼廠各種優惠和特殊價格政策,而這實際上也是各鋼廠競爭力的體現,再比如這當中相關人員還有很大的尋租空間,所以鋼廠未必都愿意用現貨交易平臺的模式來全透明化操作。”某業內專業人士分析,“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相對傳統的鐵礦石現貨貿易而言更復雜,因需要增加凍結保證金和結算等環節,且鋼廠很難通過這一平臺維護長期客戶的關系。”
除了交易主體的多樣性外,交易量的多少事實上更決定了該平臺能否具備切實的市場影響力。“即使包括三大礦山在內的主要企業都加入了,但能夠投放多少資源量在這個平臺上,都還無法得知。”一位不愿具名的礦石業內人士聲稱,“如果供求關系再次發生逆轉,三大鐵礦石礦商仍可以通過鐵礦石在現貨平臺的投放量來操控價格,那么現貨平臺的價格發現的實際意義同樣打折扣。”
事實上,對于鐵礦石巨頭而言,加入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并不意味著妥協和失敗。三大鐵礦石礦商真正關心的,并不是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建在哪里,而是鐵礦石價格機制形成的決定權。
中鋼協用意同樣很明顯,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先吸引供需各方加入,先發展成為交易中心,然后再謀求定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