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縣通過擇商選資招大引強,打造政策洼地,加快園區平臺建設,實現產業優化升級。目前一批批企業聚集發展,液晶電子、新能源新材料和冶金機械三大產業逐步形成。去年,該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63家,工業園區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31億元,工業增加值30億元,上交工業稅收4.96億元,獲得吉安市“百億工業園區”、“工業發展先進縣第一名”榮譽稱號。
該縣經過反復梳理,把脈經濟發展脈搏,明確提出以液晶電子、新能源新材料和冶金機械三大產業為重點,著力打造一批“十億”企業,形成三大“百億”產業,3年內,全縣超10億產值企業達到10戶,三大產業產值分別超過100億元的目標。
為培育壯大三大產業,實施擇商選資,重點在廣東深圳、東莞、中山開展電子、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招商活動,在浙江杭州、臺州、溫嶺開展節能燈和冶金機械產業招商活動。去年已引進三大產業項目24個,引進資金55.2億元,分別占引進項目數和資金量的66.7%、71.2%,主導產業值占工業產值比重達81.9%。
為增強市場競爭力,實現產業優化升級,該縣通過引進相關產業世界500強、行業200強及相關龍頭企業、上市公司,承接產業整體轉移,實現由“引進項目”向“引進園區”轉變。去年,三大產業不斷壯大升級,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已引進16戶、投資近20億元的“節能燈產業園”,由深圳金一泰實業有限公司投資的“電動汽車城”、深圳天強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投資的“童樂祺兒童成才機”等項目已落戶開工。同時簽約液晶電子產業上下游企業30多家,目前液晶電子產業從業人員1萬多人,年產值20億元,納稅8000多萬元,成為繼深圳、江陰后的全國第三大液晶產業基地。此外冶金機械產業已引進以新界機電為龍頭的40家冶金機械企業年產值達50億元,全部達產達標后年產值可達100億元。
該縣積極創造企業發展的優良環境,重點做好以泰和大道北延為主軸的液晶電子、新能源新材料、冶金機械、食品等產業規劃,全力把泰和大道打造成投資強度大、科技含量高、建設水平高的現代工業示范帶。同時,按照“產業聚集、土地集約、要素集聚”的思路,做大園區承載平臺,爭取利用低丘緩坡土地指標3800畝,全力破解園區用地瓶頸。同時以污水處理廠建設、省級生態工業園區創建為載體,加大園區投入,去年,該縣投入3.3億元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逐步把工業園區打造成集工業、商貿生活和服務為一體的城鎮新區。此外,該縣進一步完善《泰和縣鼓勵外商投資優惠政策》,重點出臺項目用地面積和項目實際投資關聯的引資政策,建立合理的企業落戶和項目退出機制。對引進三大新興產業和境外生產性進園項目實行激勵性考核,每年選擇20個左右重點工業項目列入縣“四大工程”中的“工業強縣”項目重點推進,特別是明確掛點領導、責任單位,確保每年有20個左右項目竣工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