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顯示,我國連續5年光伏產業的產能產量都是世界第一。目前,我國單晶硅電池實驗室最高效率20.4%,多晶硅電池效率17.5%。薄膜電池開始產業化,硅基薄膜組件效率9%,碲化鎘組件中試效率8%,銅銦鎵硒組件效率8%。高倍聚光電池片效率約40%,組件效率28%,聚光倍數1090倍。新型電池研究剛開始起步。
在光伏發電方面,截至2011年底,全國并網太陽能光伏裝機214.30萬千瓦,我國去年確定的光伏發電的標桿電價分別為每千瓦時1.15元和每千瓦時1元,比常規能源成本還高一倍以上。
雖然我國光伏產業產能和產量達到了世界第一,但是目前,隨著國內產能的增加,從國外進口的光伏產品反而增加了,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副所長許洪華分析,這說明我國光伏產品的技術水平不足、生產效率低下。另外,他指出,我國晶硅電池和薄膜電池生產線及生產線上的關鍵設備廠包括一些輔助材料還主要依靠進口,這都是我們目前的不足之處。
至于光伏發電的應用技術,許洪華認為,我們和國外基本上處于同一水平,但國內因為還沒有大規模啟動光伏發電市場,所以光伏發電布局的系統性和持續性上我們與國外先進水平有差距。
根據有關規劃,2015年,我國太陽能發電容量達到500萬千瓦左右,2020年太陽能發電容量達到2500萬千瓦左右。要實現這樣的目的,許洪華說,基于我國現有技術基礎及需求,《國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規劃》設定發展目標為研究低成本、低污染、高效率的太陽能電池技術,發展光伏發電系統規模化應用技術;掌握不同類型光伏發電系統設計集成、運行控制及保護技術。在高效大規模太陽能光伏發電方面,布局了大規模光伏系統技術、太陽能電池及產業鏈生產設備、大規模并網光伏發電系統示范工程、太陽光伏發電系統關鍵設備四項重點任務。許洪華認為,這將全面提高我國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及產品的國產化水平,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關鍵設備,建立我國完整的太陽能光伏研究開發、裝備制造、系統集成、工程建設、系統運行維護等產業鏈技術服務體系。
另外,由于風/光/儲互補發電系統可緩解大型風電場和大型光伏電站單獨并網發電所帶來的沖擊,對促進我國風力發電和光伏發電大規模應用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我國現有技術基礎及需求,規劃中設定發展目標為研究自治運行的水/光/儲互補發電設計集成、新型逆變、儲能控制、穩定控制與能量管理技術,以及與公共電網并網的風/光/儲互補發電的設計集成和綜合利用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