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15%左右
2011年,全社會的研發經費達到8610億元,其中企業投入占到70%以上
我國擁有中小微企業高達4200萬戶,數量占企業總數的99.8%,完成了我國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
小微企業貸款額在國內商業銀行全部貸款額中占比僅為22.5%,但貸款利率要比大型企業高出30%-50%
今年的“兩會”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中小企業發展成為熱議話題。作為經濟發展的先鋒,高新區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道路上做了很多的探索,而且作為創新創業的活躍區,更是集中了大量的中小企業。國家在兩個方面有什么動向,如何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如何扶持大量的中小企業快速成長,成為高新區及有關人士關注的話題。 熱點1 戰略性新興產業
今年1月初,國務院發布《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作出進一步解讀。按照該規劃,未來五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15%左右,規模經濟行業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今年受到從中央到地方的關注,并成為“兩會”最具話題性的熱點之一。
溫家寶: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2011年,中國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三網融合、云計算、物聯網試點示范工作步伐加快,全年中央預算投資安排150億元,支持4000多個項目,帶動總投資3000億元。2011年,中國加快發展信息咨詢、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新興服務領域不斷拓寬。
溫家寶表示,2012年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關鍵在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建立促進新能源利用的機制,加強統籌規劃、項目配套、政策引導,擴大國內需求,制止太陽能、風電等產業盲目擴張。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三網融合取得實質性進展。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產業。
賈慶林: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頂層設計
賈慶林在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中稱,加強對“十二五”規劃實施過程中重大問題的調查研究和協商議政,先后組織開展考察視察和專項調研85次,召開“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向中共中央報送了一批高質量的意見和建議,如關于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頂層設計和科學布局,為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提供了有益參考。
在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期間,政協提出把穩增長、控物價等短期調控目標與轉方式、調結構等中長期發展目標統一起來,實施差異化貨幣信貸、金融監管和財稅政策,扶持非公有制企業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渡過難關,利用財政政策引導過剩的流動性轉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海外投資等意見建議,為中共中央科學決策提供了有益參考。
鄧中翰:標準和專利戰略是切入點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鄧中翰提出,加大對戰略性新型產業的重視和扶持力度,標準和專利戰略是切入點,通過自主創新,實施標準戰略和專利戰略,將是加快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進程、提高國際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國家制定的七大戰略型新興產業,不僅是今天我們轉型需要的方法,也是未來我們民族發展賴以寄托的一個重要的方向。 熱點2 中小企業:良性發展問題至關重要
面對復雜的外部經濟環境,中國經濟的“軟著陸”成為兩會經濟核心關注點。實現“軟著陸”的關鍵在于鞏固實體經濟的堅實基礎,尤其是中小企業的良性發展。根據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我國擁有中小微企業高達4200萬戶,數量占企業總數的99.8%,中小微企業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60%左右,提供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完成了我國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目前,小微企業正面臨著融資難、融資貴的大難題。小微企業貸款額在國內商業銀行全部貸款額中占比僅為22.5%,但貸款利率要比大型企業高出30%-50%。財政部部長謝旭人:設立150億元的中小企業發展基金
財政部部長謝旭人表示:2012年將促進小微企業財稅優惠政策貫徹落實。針對小微企業還將陸續出臺新措施,主要是現有政策的延續,包括財稅優惠、增加支持資金規模、設立專項發展基金、清理不合理費用等。如推進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的試點工作,完善結構性減稅政策,擴大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專項資金規模。
2011年下半年,國務院將小微企業所得稅減半征收的政策延續到2015年年底,企業所得稅減半征收門檻從原來的3萬元提高到6萬元。2012年2月決定成立的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將引導地方、創業投資企業以及其他社會資金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今年中央財政將設立150億元的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用于扶持中小企業發展。辜勝阻:“輸血”不如全面提升“造血”功能
全國人大常委、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經濟學家辜勝阻提出,緩解小微企業困境是保障經濟后勁與活力的重要任務,但關鍵不僅是通過財稅金融政策為其 “輸血”,化解“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要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全面提升小微企業的“造血”功能。要將扶持“三農”的某些政策“移植”到小微企業,通過“減稅減費”等方式切實為企業減負,加大對創新型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降低其經營的市場風險。
山西多項舉措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
2011年,山西全省各項貸款較年初新增1595.12億元,同比增長16.49%,其中中小型企業貸款較年初新增643.11億元,同比增長27.97%,高于大型企業貸款增速16.3個百分點,對中小企業的新增貸款額占全部新增貸款的40.4%,占比較上年同期提高4.8個百分點。
其主要措施包括6個方面:加強小微企業專營管理;建立完善“六單管理、六項機制”;創新小微企業金融產品;合理設計貸款合同與還款方式;嚴格落實國務院關于財稅支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進一步創優社會融資環境機制。 熱點3 促進科技經濟結合
自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綱要實施以來,我國的科技發展能力快速提升。2011年,全社會的研發經費達到8610億元,其中企業投入占到70%以上。我國的有效發明專利數位居世界第三,技術交易市場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知識產生的成果正在向技術轉變。但是,“陽光”背后仍然存在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如科技與經濟結合,即科技怎樣支撐和引領經濟發展的問題。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問題,仍是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的熱點話題。
萬鋼:讓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決策者
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指出,在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方面,關鍵是要加強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切實增強科技進步和創新在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惠民生中的支撐引領作用。
科技與經濟結合的目的就是讓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決策者,成為研發服務、研發組織活動和研發成果推廣應用的主體,這也是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的重點。要為企業創造一個平等競爭的良好環境,特別是對小微企業要給予特殊照顧,這就需要加緊產學研結合,使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推廣應用和商業模式創新有機地融合起來。
2011年,科技部大力推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支撐發展方式轉變,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取得重大進展,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填補多項重要產品和裝備空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成效明顯,核心關鍵技術取得突破,重點示范工程成效顯著;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取得實效,科技為改善民生做出積極貢獻。
孟洛明:建立科技創新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聯指標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孟洛明建議盡快建立科技創新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聯指標,使科技創新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成為一個整體。為將科技創新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落到實處,形成抓手,孟洛明建議緊急啟動科技創新支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專項補充規劃,該專項規劃主要指標應考慮科技創新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聯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