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卷入糾紛的產品并非主流產品。被訴的兩個專利只是太陽能設備配件中的安裝零部件。阿特斯陽光電力只是把常規組件的邊框略作改變以適用這種安裝部件,這對組件的轉換效率等并沒有影響。
但事實上,這個看似平常的事件有其不得不說的背景。今年以來,隨著歐債危機愈演愈烈,加上幾大光伏應用市場連續削減補貼,全球光伏產業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創,產業鏈各端的價格一路走低。
由于人力成本較高,一些美國光伏企業在競爭中敗北,本月已有3家光伏組件供應商宣布破產。相比之下,由于低廉的生產成本,中國的光伏企業則表現得不錯。比如阿特斯太陽能,公司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和第三季度,阿特斯的總收入分別為9.25億美元和4.81億美元,其中第三季度利潤為708萬美元,環比上揚20.5%。“一方面新能源是行業發展趨勢所向,另一方面面臨中國的強競爭力,因此在新能源、新技術領域國際貿易中產生摩擦有其必然性。”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宋泓記者指出,中國新能源企業競爭力提高很快,在世界光伏、風能產業的前十排名中占比很大,例如阿特斯陽光電力集團就是全球第5大光伏組件企業。
這給美國、歐洲等國家的企業帶來很大的沖擊。此次被卷入專利侵權風波的阿特斯就被認為是在目前經濟不景氣狀態下,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犧牲品。更有業內人士指出,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可能在光伏市場不景氣、本土企業狀態不佳的情況下采取行動,對更多中國光伏企業實施調查。
宋泓指出,目前來看,國際上針對中國新能源、新技術產業的貿易保護還剛剛開始,對中國企業和產業的影響還不大:一方面,美國、歐洲是新能源產品的主要進口國,制裁中國制造企業對他們自己也沒多大幫助,反倒增加成本,只能是對中國企業的發展進行一定的約束,從而為本國企業尋找機會;另一方面,中國制造業實力的增加也不是單純靠限制能夠影響的。
但是,宋泓也指出,中國新能源企業對于來自于國際上的貿易保護必須提高警惕,而這也正是業內人士的看法。李茂介紹說,近期,他們公司會組織一次座談會,主題就是如何防止陷入國際知識產權糾紛,避開貿易保護陷阱,從而為同行們“提個醒”。在目前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在國際制造業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的中國極易遭致來自各方面的杯葛,匯率低估、專利侵權及反傾銷是針對中國常用的手段,對此,相關部門與企業須提前做好準備。不僅光伏產業尤其應當小心,其他行業也不能掉以輕心。
此外,隨著美國大選臨近,奧巴馬政府可能會從產業角度對中國發起挑戰,新能源產業可能是主要戰線之一。
宋泓也為中國新能源產業的自我保護提了幾點建議,一是企業要按照合法的渠道來做,對于現有的專利可以采取吸收和消化進一步升級的辦法,目前這些行業技術發展極快,中國企業有很大機會,同時也要注意用申請專利來保護自己;二是從政府,行業協會的層面要進行更多溝通協商,免除歐美對中國投資,企業發展的過濾和限制。
避免像前段時間對中國太陽能企業并購美國企業時設置門檻的做法。從而改善這個產業的國際貿易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