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CPI、PPI持續居高,通脹壓力猶在的前提下,中國經濟下半年在“防通脹”的同時也肩負著“保增長”的重任。
7月9日,國家統計局對外公布6月CPI和PPI情況,CPI“破六”創下三年來新高,同比漲幅達6.4%,近期“風生水起”的豬肉價格成公認“推手”;此外,6月PPI也有著同比上漲7.1%的“高企”表現。
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提醒,不能忽視PPI對通脹的傳導效應;伴隨國際形勢變化,PPI或將呈現“平穩趨降”態勢,下半年“防通脹”基礎上的“保增長”要求強烈,“兩難”局面下宏觀調控亟待“微調”。
PPI環比呈現“降信號”
盡管6月PPI依舊“高企”,且上半年PPI維持7%的同比漲幅,但業界分析認為,自3月份以來,PPI“平穩趨降”態勢已然顯現,3月同比上漲7.3%,4月同比上漲6.8%,5月同比上漲6.8%,6月雖“逆勢”實現7.1%的同比上漲,卻維持了環比與上月持平的態勢。
據了解,6月上旬,煤炭、原油、小型鋼材、鐵礦石、化工產品價格小幅下跌,成品油、大中型鋼材、有色金屬、水泥價格上行。各界普遍認為,國內工業生產保持較快增長與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震蕩,客觀上造就了PPI反彈的勢頭。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產業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萬軍對本報記者分析,環比漲幅回落說明PPI增速有所放緩,且6月環比上月持平更可視為“降趨勢”的開始。
萬軍認為,隨著上游采掘業價格負增,整個生產資料環比出現下降,伴隨傳導效應在三季度乃至下半年對原料及加工業的影響發酵,下半年PPI勢必有所回落,同時也意味著“非食品因素”對CPI的影響將有所下降。
統計顯示,6月生產資料出廠價格環比下降0.1%,其中,采掘工業價格下降0.9%,成為“上游拉低”的主要動力。萬軍強調,隨著趨勢下降傳導顯現,全年PPI維持6%左右的同比增幅較為合理。
兩難局面需要“高要求”調控
“當前通脹具有明顯的成本推動特征,而PPI高企向CPI傳導就是數據上的典型表征。”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陳彥斌對本報記者強調,成本推動型通脹也是PPI高居不下,并導致CPI維持高位的深層次原因。
陳彥彬認為,導致當前成本推動型通脹的原因主要包括:糧價農產品上漲明顯、勞動力工資特別是低端勞動力工資上漲明顯。此外,中國高房價導致區位成本上漲也是成本推動通脹形成的重要原因。
“當前正是通過回收M2(廣義貨幣供應量)來緩解成本上行壓力,以對沖成本推動壓力的重要時期。”陳彥斌強調。
據記者了解,央行6日晚間宣布年內第三次加息,且今年以來存款準備金率已連續上調6次,M2余額增速已經從30%高位回落至5月末的15.1%,國內流動性過剩的情況正在得到有效緩解。
在當前CPI、PPI持續居高,通脹壓力猶在的前提下,中國經濟走過半年線,全國在繼續恪守貫穿全年的“防通脹”要求的同時,也肩負了“保增長”的重任。
“更高要求的調控政策需兼顧‘通脹與增長’。”陳彥斌強調,首先要考慮美國貨幣政策走向,因其決定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以及對中國輸入型通脹的影響,這正是我國貨幣政策必須正面考慮的;再有,下半年的增長形勢也為全年的調控政策提出更難的調控要求。
“防通脹與保增長能否‘一石二鳥’亟須宏觀調控的微調。”萬軍強調,諸如在促進農戶生產、改善物流條件等供給方面進行政策調整,提高生產積極性,是維持當前貨幣政策“防通脹”的同時實現“保增長”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