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是世界第一大機床消費國、第一大機床進口國、第一大機床生產國,但我國國內所需的高檔數控機床主要依賴進口,發展中高檔數控機床所需的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主要來自海外。目前,國產數控重型機床的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在300小時左右,而進口的高檔重型機床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在2000小時以上,這反應了國內產品與國外產品相比還有很大的不足。國內機床產業如果突破發展?新能源裝備正成為推動機床業快速增長和技術進步的一大動力。據專家透露,“新能源裝備的加工將成為機床需求的主力,這需要多種精密、大型數控、專用機床與之配套。先進的裝備制造工藝,尤其是先進的機床設備是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升級的根本保障。”
目前,我國發電裝機容量8億kW,排名世界第二。截至2010年6月底,核電在建23臺,占世界在建57臺機組的40%,“十二五”期間,中國核電建設將進入高峰期,同時還將加緊開發海上風電項目。預計到2015年,我國投入運行的發電裝機總量需達到12.6億KW,將位居世界第一。
為滿足國民經濟的發展,電力行業還將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政府政策的出臺及能源結構的調整,為能源裝備制造業拓展了市場空間的同時,也為機床工具行業創造了新的市場機遇。目前,全國各地新能源行業迅猛發展,主要呈現以下幾種形式:
鐵嶺新能源裝備產業集群迅猛發展,現實工業產值80億元
鐵嶺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堅持產業高端化、集聚規模化并舉,推動風電裝備、核電裝備、太陽能裝備、生物質能裝備、新能源汽車和綠色照明設備等新能源裝備產業集群迅猛發展,截至去年底,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實現工業產值80億元,利稅20億元,利稅占高新區總量的70%。
高新區作為全市新型工業化的先導區和新興產業示范區,大力發展以新能源裝備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引進龍頭企業,實現“帶來一批配套廠家、形成一個產業集群”的目標。引進了以中科天道為龍頭的風電裝備、以北祥重工為龍頭的核電裝備、以中科院桑樂太陽能為龍頭的太陽能裝備、以華東新能源為龍頭的生物質能裝備、以瑞斯羅斯特為龍頭的新能源汽車和以中微光電子為龍頭的綠色照明設備等30余家新能源裝備制造領軍企業,集聚了西格馬數控機床、恒大重工、銀捷裝備制造、天海電器等20余家配套企業,形成了總計60余家企業的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集群,研發和制造了新型電動汽車、大功率LED道路照明系統等40余種高新技術產品,實現了高端化、規模化、配套化發展。
大連數控機床和新能源產業發展成果顯著
遼寧省大連市獲“國家新能源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和“國家數控機床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這是繼大連獲得軟件和半導體產業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之后,再次獲得國家授牌,從而使大連獲得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的數量達到4個。大連市在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建設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特別是在新能源領域,風能裝備、燃料電池、太陽能、新能源汽車研發應用取得快速發展,相繼成為國家“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十城萬盞”半導體照明和“金太陽”工程試點示范城市。而在數控機床領域,產業鏈條相對完備,產業集群效應己經顯現,由大連光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大連機床集團有限公司、大連理工大學等單承擔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多軸聯動高速龍門式加工中心系列產品開發”項目獲國家資金支持5430萬元;另外,在五軸聯動 加工中心、高性能數控系統等關鍵設備研發方面也取得了一批創新成果。
據悉,目前,大連市成立了8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組建數控、新能源技術研究院、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研發中心等高端研發機構,并在上述領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在未來的3年時間里,該市將培育百家在國內外同行業中競爭力強、知識產權制度健全、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企業,其中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的科技企業要達到10家。
寧夏加快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發展
寧夏出臺了《關于加快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意見》中明確規定:對新能源裝備制造成套企業和關鍵部件專業制造企業,從生產之日起8年內,免征所得稅地方部分;增值稅地方部分列支返還給企業,用于技術進步和項目改造;專業化協作配套企業為主機企業配套的產品,增值稅地方部分列支返還給企業,用于企業積累和發展。
據了解,寧夏豐富的風力和太陽能資源為發展新能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以7年前賀蘭山風電場第一臺風機吊裝成功和2007年寧夏發電集團第一個330千瓦光伏電站開工建設為標志,經過7年的發展,寧夏目前已建成風電67.8萬千瓦,在建的10個項目共48.6萬千瓦也在進行中;已建成太陽能光伏發電6個項目6萬千瓦,在建13個項目16.3萬千瓦。足以證明,寧夏新能源產業步入了發展快車道。
山東省新能源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結構提升
近年來,山東省新能源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結構明顯提升,技術研發能力明顯增強,新能源產品在更大范圍內得到推廣應用,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截止2009年底,全省抽水蓄能、風能、生物質能和余氣、余能發電裝機達338萬千瓦,占全省電力裝機容量的5.56%;熱水器累計推廣近2000萬平方米;光伏電池元件常能已達340MW,部分企業的電池轉換效率位居世界前列;沼氣年利用量達到13億立方米;乙醇汽油在濟南、泰安、濟寧、棗莊、臨沂、聊城、菏澤等7各地市推廣使用近500萬噸;新能源裝備研發、制造也有了一定發展。
以山東青島市舉例說明:青島市是典型的能源輸入型城市,隨著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能源持續供應能力受限。為此,青島市將新能源產業作為戰略先導產業加快發展。據初步資源評價,青島市發展前景較好的新能源主要包括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和海洋能。風能方面,準風能發電總容量20萬千瓦,在建風電裝機容量9.9萬千瓦,已運行風能發電裝機容量1.64萬千瓦。太陽能方面,青島市全年太陽輻射總量502千焦/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時數2300小時。2009年太陽能光電熱水器應用面積400萬平方米,太陽能光電應用面積1600平方米。生物質能方面,青島市農業生物質能潛在利用量約為294萬噸,可作為興園使用的農作物秸稈約為147萬噸,折合標準煤74萬噸。海洋能和地熱能方面,青島市海洋能資源豐富,海浪、潮汐、海風、海水溫度差都具有較好的開發利用價值。華電集團青島發電廠海水源熱泵項目供面積1871平方米,奧帆中心海水源熱泵項目建筑面積8138平方米,魯能住宅區海水源熱泵冷氣機系統項目開發面積82萬平方米,每年可節省能能源折合標準煤2萬噸。
我國能源裝備制造業至“十一五”末已有較大投入,但隨著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的投資力度加大,大型鑄鍛件、環形本體(如汽輪機殼體)、大型復雜件、大型平面加工和半圓體加工、葉片、葉根加工以及各種泵體 、泵閥制造等,對重型立車、大型落地銑鏜床、超重型的龍門鏜銑床、五軸聯動機床、數控拉床以及各種高檔立、臥加工中心,以及相應的數控刀具、量儀都將提出新的需求。
目前,行業領軍企業已經意識到能源裝備特別是新能源裝備是座金礦,并開始積極研發相關機床設備。武重自主研發的XKD2755×570-2M型數控定梁雙龍門移動鏜銑床適合風電齒輪這種超大規格零件的加工;齊二機床自主研制的世界最大重型TK6932數控雙柱落地銑鏜床為大型水電機組、核電站設備的超大型工件加工提供了關鍵加工機床;國內第一臺太陽能全自動硅片多線切片機也宣告研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