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以來,曾叱咤A股的太陽能板塊不見了往日威武,步履瞞珊地度過了近2個月的單邊向下行情。
終于,不久前,這個飽受產能過剩、污染、高成本困擾的行業迎來了一絲曙光。5月5日,光伏業忠實的唱多者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公開表示,“到2015年,國內的光伏裝機容量目標將達到10GW,到2020年,目標至少要到50GW。”
李俊峰的話之所以如此轟動,原因是其透露的發展目標源自由發改委能源局負責編制的《光伏發電“十二五”規劃》。更為矚目的是,這一目標較此前業內公認的“2015年我國光伏裝機將達5GW,2020年將達20GW”增長了一倍有余。
“十二五”光伏裝機目標翻番
中國市場或成世界第一
一直以來,德國、意大利等國市場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全球太陽能行業的神經,原因是德國、意大利的光伏總裝機經歷2010年的跨越式增長后(其中德國光伏總裝機容量同比增長90%),如今已分列全球第一和第二,而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中,全球光伏組件廠商的生死存亡,仍將緊握在兩大光伏安裝國的手中。
公開數據顯示,作為世界第一,德國2010年光伏總裝機容量達到7.25GW;而意大利的這一數據則達到2.85GW(約占全球總裝機量兩成),使其成為僅次于德國的全球第二大光伏安裝國。相對于此,我國2010年全年光伏總裝機容量僅為0.6GW左右。
雖然光伏發電的裝機規模較為滯后,但中國卻是占據著60%市場份額,是全球最大的光伏電池生產國。也正因為此,我國光伏組件廠商受制于人的狀況更為嚴峻。
據悉,由于世界第二大光伏安裝國意大利2011年光伏補貼政策遲遲未能公布,致使3月份以來意大利市場需求基本停滯。多家光伏業上市公司在接受采訪時也向記者證實,由此引發的是全球光伏組件報價的持續走低。
然而,在意大利最終發布了補貼新政,“靴子落地”效應帶動全球光伏業復蘇后,德國、意大利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光伏市場卻表示,2011年太陽能發電裝機量預計會與去年持平或略有增長。因此,有業內人士開始擔憂,兩大光伏應用國的止步不前,或將成為埋于行業中的一枚定時炸彈。
不過,如今我國提出了未來10年光伏發電總裝機容量翻番的目標,上述擔憂似已大可不必。依此推測,如果未來幾年,受補貼政策逐步削減影響,歐洲光伏發展放緩,至2015年,我國以光伏裝機容量10GW便可穩坐全球第一大市場寶座,而我國光伏組件生產受制于人的局面也將徹底扭轉。
光伏組件價格處于下降通道
提前布局內需成行業生存法則
4月中旬,全球知名的太陽能產業研究機構Solarbuzz發布2011年光伏市場報告預測稱,未來5年光伏組件的出廠價格將會較2010年水平再下降37%-50%幅度。
事實上,接受《證券日報》采訪的多家太陽能企業均向記者表示了對光伏組件價格下降趨勢的認同。其中,保定英利宣傳部副部長王志新就告訴《證券日報》記者,“2008年太陽能電池價格為4.1美元/瓦,隨后幾年這一數字下降為2.8美元/瓦、1.99美元/瓦。光伏組件的價格下降趨勢明顯,而且幅度不低。”
對此,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秘書長張平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隨著科技進步,產業規模擴大,光伏組件價格下降是必然的,未來5年達到37%-50%的幅度也是可能的。但這對于中國太陽能產業而言不但不是壞消息,更是一次契機,一個利好。因為光伏組件降價恰是縮減發電成本必要條件,目前太陽能發電成本約為1.5元/度,如果在未來能夠降低到1元/度,將使太陽能發電更具產業化潛力。”
雖然我國光伏企業對組件價格下降早有準備,但長久來看,應對外需增長的停滯甚至萎縮,又已成為擺在行業面前的一道難題。及時調轉船頭,提前布局伺機待發的內需市場已成為行業新的生存法則。
張平向記者介紹,“美國看到我國光伏業的快速發展,為避免對其新能源行業的沖擊,采取了一系列的貿易壁壘手段限制我國光伏組件出口美國。因此,我國光伏業已將發展目標瞄準了擴大內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