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十二五’規劃已經完成,包括十二個專項規劃,初稿已經都有了。”知情人士告訴本報。
之前,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曾介紹:商務領域“十二五”規劃包括1個總體規劃、3個國家級專項規劃和6個部內專項規劃等??傮w規劃為《商務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家級專項規劃為《國內貿易發展規劃》、《培育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規劃》和《沿邊地區開放開發規劃》。
在商務部研究院院長霍建國看來,商務部‘十二五’規劃的初稿,較之此前政策,有三個方面的大變化。
消費:從農村到城市
“國內貿易規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提出來。”去年12月份,京西賓館舉行的一年一度的全國商務工作會議上,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講話的最后脫開了講稿。
隨后,商務部的“十二五”國內貿易規劃也從部內規劃上升到國家級規劃,這也擺明了商務部在今后五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即是擴大國內消費。
“怎么來提振國內貿易的發展,重點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應該側重流通還是消費?”這是背后爭論較多,一直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的。
特別是2009年金融危機之后,商務部擴大國內消費的重點一直放在農村。試圖將農村消費市場的潛力逐步釋放,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當時的形勢下,商務部提出了以“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為目標,以加快農村市場體系建設、擴大農村消費為重要任務,以“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產品“農超對接”、“雙百市場工程”、下鄉產品和農資流通網絡建設為抓手,進一步改善農村消費環境,完善農村流通基礎設施,促進農民增收,拉動農村消費。
“客觀講,商務部抓農村消費的確有一定的效果,但整個消費的60%~70%還是在城市,農村消費量只占了三分之一。”霍建國說,“那我們為什么不去抓大的呢,這次‘十二五’規劃中,明顯有了向城市偏轉的意向,網點建設和服務配套體系的建設都有所加強,這個方向是對的。”
現在城鎮化變成了所謂的土地城鎮化,就是說,只是“城市面子”的擴張,人的素質和消費的能力并沒有補充上來。要完善城鎮化的進程,城鎮的配套設施、公共服務、銷售網點都應該有所布局。這樣就會創造出新的消費環境。
“這就說明我們下一步國內貿易的重點應該放在流通,而不是消費。”霍建國說,“流通和消費是配套的,有了正規的服務體系和銷售渠道,消費自然會有所提升?,F在一些中小城市和新生城市,還是很不完善的,這些東西是需要國家先拿出錢來投資的。”
“走出去”重點在周邊
日前,商務部部長陳德銘介紹,“十二五”期間,商務部將依托十大規劃,重點促進擴大國內消費的同時,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目前,海外增長確實比較快,但是海外收購支撐了幾乎70%的比例,真正的生產性的投資還不是很明顯。
“‘十二五’規劃中,下一步走出去的重點在亞洲。”商務部一位官員說。
專家分析,加大亞洲的投資,也就是新興市場的投資。這緣于它的經濟增長潛能和市場成熟程度,而且政府重擔也小一點,相對穩定一些。
在非洲、拉丁美洲,中國多是一些資源性的投資,但是資源性投資將來的回報或者效率看不太準。“一年就上了100多億,大部分都砸在鐵礦石,但是怎么評估這個投入和產出還看不清楚。”霍建國說道。
此外,非洲投資不僅風險高,需要的配套工作相對更多,要承擔一部分社會責任。據了解,現在在非洲開礦不能像過去來了就開發,開發者要對環境有一個保護,對當地的就業、經濟增長都要有利好。
而歐美市場,投資環境的確很好,但也確實是有障礙?;艚▏J為,下一步,歐美的市場,應該鼓勵一部分規范的上市公司來投資。
加強FTA促GNP
“十二五”期間,不容回避的是中國外貿面臨的外部環境將更加嚴峻。據統計,2009年中國的出口占全球的9.6%,但是遭受的反傾銷案例占到全球的40%,反補貼案例占全球的75%,遭遇的貿易調查數約占同期全球案件總數的43%。中國已經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對象國。“我們不能只是被動接受。”上述商務部官員說,“十二五”期間,我們應積極推動貿易自由化,為外貿發展創造有利環境。“不僅是多邊,雙邊也很重要。”在他看來,當WTO這樣的多邊貿易體制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時,雙邊和區域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擴大全球化及投資自由化的進程,進而推動WTO框架下全球的貿易自由化。
霍建國認為,一方面,要妥善解決中國與幾大傳統貿易伙伴的摩擦,穩定相互間貿易環境和中國的市場占有率。另一方面,要在落實和擴展現有自貿區成果的基礎上,探尋與更多的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大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積極、穩妥推進區域貨幣合作,推進市場多元化戰略,支持更多企業“走出去”。“FTA中加強投資、加強合作的內容,真正的目的是要追求一部分海外的利潤。”霍建國說,“我們現在才意識到GNP的重要性,因為它是一種財富主權的象征。我們的海外資本,急需的是候時可以調回來的,這個東西的機動性很強,而且它在你的視野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