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昨天報道,16省上網電價每度上調約1.2分。據記者了解,此次全國16個省(區、市)上網電價方案醞釀已久,從去年年中至今,歷經多次修改,從最初的7省擴至16省。由于此次調價采取的是雙重的不對稱上調,即上網電價上調,但是銷售電價不動,增加成本由電網公司暫時承擔;在上網電價方面,也只是調整半數區域,來平抑由于區域上網電價不合理差異造成的火電廠的“貧富不均”。
經此調整,對于主要資產在山東的華電國際較為有利,華電國際去年發電量為1300億度,今年有望增加盈利10余億元。同時,主要資產在中西部的大唐發電、漳澤電力也將受益。對于下一步銷售電價動向,有關部門官員對本報記者表示,年內將視CPI的情況做決定。
電價調整過程一波三折
據知情人士稱,這次調整方案的出臺可謂權衡再三,“一波三折”。最初,國家發改委準備4月1日上調電價,但是擔心負面影響較大,決定暫時擱置方案。自4月7日起,劉鐵男率隊赴電力行業進行密集調研,了解到火電企業經營十分嚴峻的形勢,于是,原先已被擱置方案再度推出并于一周前出臺。不過,由于擔心社會炒作影響,國家發改委并沒有公布方案。
對于這次電價上調,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專欄)對記者表示,目前煤炭價格已完全市場化,最近上漲非常厲害,而電價則由政府管制,所以去年火電公司出現大面積虧損,為了兼顧市場原則和企業的合理效益,同時考慮通貨膨脹因素,因此決定穩步提高電價。
根源在于地方差異
本次電價調整,不同地區的調價幅度不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上網電價不均衡:華北和中部地區的平均上網電價明顯低于廣東和東南沿海地區。記者從電監會了解到,2009年,每度電的平均上網電價,山西是0.32元,山東是0.42元,河南是0.37元,相比之下,浙江是0.48元,江蘇是0.45元,廣東是0.51元。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其根源在于兩點:第一,地方對于電價的承受能力不同,江浙和廣東一帶,企業和居民對于終端銷售電價的承受能力較強,銷售電價較高,也就使得相應的火電上網電價可以處于較高水平。而中西部地區企業對電價承受能力較弱,特別是高耗能企業很多,地方物價部門也有意壓抑電價上漲。
銷售電價年內難動
值得注意的,這次銷售電價并沒有隨機而動。知情人士透露,由于油價上調已令CPI上漲壓力加大,所以國家發改委對終端電價上調格外謹慎。因此,這次電價調整成本將由電網公司承擔。而國家電網公司2010年盈利451億元,其盈利豐厚也是考慮讓其暫時承擔的原因之一。
有關部門官員對本報記者表示,雖然銷售電價暫時不做調整,但是最終還是會傳導下去,關鍵是選擇合適的時機。對于年內有沒有可能相應調整銷售電價,上述人士表示,年內將視CPI的情況再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