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個能耗大國,在經濟迅速發展的過程中,環境、資源約束壓力越來越凸顯。“十二五”規劃對節能減排提出了新要求,對優化能源結構提出了新目標。
連日來,如何加強節能減排,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如何發展新能源,推動低碳經濟,也成為政協委員們思考最多的問題之一。
節能手段需創新
“十一五”時期,中國在節能減排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完成了“十一五”目標,不過有不少委員認為這個句號畫得不夠完滿。
全國政協委員、水利部副部長胡四一指出,為了完成能耗目標,去年下半年一些地方一度出現拉閘限電、企業停產的現象,這帶來了生產受限、生活不便等負面影響,違背了節能減排的初衷。
胡四一認為,節能減排要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要靠轉方式、調結構,要靠節能意識和節能行動來實現。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能源局副局長錢智民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節能減排還要解決企業動力不足的問題,如何建立一種機制,或出臺更多政策支持,讓企業有動力自發進行節能減排,這是急需解決的。”
傳統能源需轉型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需提高到11.4%。而此前國家能源局曾公布,到2015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可由2009年的70%以上下降為63%左右。雖然煤炭消費比重下調,但中國依然呈現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國有企業監事會主席韓修國提出,對待煤電、火電等傳統能源產業不能一味反對,要進行改造升級,要在發展中解決環保問題。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則建議加強煤炭需求管理,控制煤炭消費總量。按照“控制東部、穩定中部、加快西部”的思路,盡快形成中國煤炭資源梯級開發利用格局。鼓勵大型煤炭企業與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共同組織開展技術攻關和新技術推廣。
民盟中央的一份集體提案建議,在條件成熟時出臺新的限制能源消耗以及開展源耗評價方面的法規與政策,建立不同行業不同系統的能耗評價標準體系、管理與監督條例、實施細則等,加強對能耗與能源使用效率的評價、監督工作,以推進低碳經濟的發展。
新能源需提高技術
傳統能源消費占比下降,為新能源發展預留了空間。“十一五”時期,中國在發展新能源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到2010年,中國風電總裝機容量已經達到1000萬千瓦。然而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問題也逐漸暴露,不少政協委員提出,新能源發展不能變成“兩頭在外”的打工模式,即核心技術在外,應用市場在外。
以光伏產業為例,2009年,全球太陽能電池產量10.7GWp,中國占48.7%,已居世界首位。但中國光伏產業的相關生產設備卻高度依賴進口,裝備國產化率僅為10%。在消費方面,中國的光伏產業出口的依賴較大,國內消費量僅居世界第十位。
錢智民注意到,能源行業的突出問題是整個行業沒有一個能源科技規劃,也沒有完整的研發組織體系和相應的資金支持。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黃震在回答媒體問題時也指出,新能源技術更新非常快,若不加強高新技術的自主研發,就只能陷入“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困境。
針對國內新能源應用市場規模較小的問題,不少委員認為高成本導致的高定價是主要原因,國內市場接受不了。全國工商聯就針對光伏發電產業提出集體提案,建議盡快制定合理的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提案指出,光伏發電在實現節能減排的同時,卻沒有享受到相應的政策補貼,這就使得發電成本相對較高的光伏發電企業經營出現困難。因此,光伏企業期待固定電價、國內市場大規模啟動等理性產業政策的出臺,合理的電價政策補貼將是光伏產業發展的最大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