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許多中國五金產品的產量已占據全球總產量的半壁江山,幾乎每小時就能向全球輸出價值1億美元的“中國制造”。但“炫目”的數字背后,卻是難掩的品牌窘境。
我國目前雖有上萬家生產五金工具的企業,但仍以中小型為主,多數還是作坊型的小企業,出貨量小,款式單一且多為低端產品,而低端產品無法滿足終端市場的需求,是企業難以做大的最主要原因。
五金行業進入門檻低這一特性,驅使中小企業品牌概念模糊,過分追逐短期效益,仿制、貼牌現象到處可見。進入2011年,消費者主導市場的作用明顯加大,多數五金企業在市場競爭的洪流中,體會到了品牌的作用,開始提高了品牌推廣的力度。
在國際產業鏈利潤的“v”字形曲線里,一頭是研發、設計,另一頭是銷售、服務,大量中國產品處于曲線底部,即五金加工和制造。處在兩頭的產業利潤率大概在20%至25%之間,而底部加工制造業的利潤率只有5%。
中國五金制造企業按照各種國際標準源源不斷地輸出貼牌產品,為掌握核心技術和銷售渠道的國際巨頭提供廉價的生產能力,難以擺脫為別人制造的命運。品牌缺失已經成為中國由五金制造大國向五金制造強國邁進的一個坎兒。
塑造一個品牌的真正意義不僅僅在于五金企業能通過品牌取得較大的經濟利益,其社會效益也是深遠的,例如解決就業問題,增加國家稅收,刺激消費等待……
品牌,是廣大消費者對一個企業及其產品過硬的產品質量、完善的售后服務、良好的產品形象、美好的文化價值、優秀的管理結果┉等等所形成的一種評價和認知,是企業經營和管理者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甚至幾代人長期辛勤耕耘建立起來的與消費者之間的一種信任......
進入新的一年,國內五金制品的競爭也將越來越激烈,五金制品的質量也是良莠不齊,具有品牌公信力的產品往往是消費者選擇的標準。為此,不惜重金給力營銷,樹立強效品牌,實乃五金企業的明智之舉。
品牌的培育不能急功近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假以時日,相信隨著國家自身實力的提高,一定會有一批自主五金品牌崛起,這是中國五金制造業多年積累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