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國重慶大足龍水五金城正式掛牌成立。截止到2009年底,大足縣共有小五金生產企業和專業戶1.2萬余戶,從業人員11萬多人,小五金產業實現總產值63億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57.4%;實現市場交易額55億元,實現交易量130多萬噸,居全國同類市場第二位、西部第一位。到2012年,這里的五金產業產值將超過260億元;到2020年,實現產值1000億元。
抓市場監管促行業發展
近年來,大足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五金市場的品牌建設。在加強市場監管方面縣委縣政府把樹立大足縣小五金業品牌作為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重點工作來抓,既引導經營者轉變觀念、積極申請注冊商標,又為經營者提供商標咨詢、注冊、轉讓等服務。目前,大足縣已擁有小五金類注冊商標247件,占全縣注冊商標總量的33.2%。其中,神針(船舶件)、金忠(刀具)商標成為重慶市著名商標,永紅、翔鋒、慶榮等小五金類商標也在積極爭取通過著名商標的評審認定。
小五金市場群的興起,促進了大足縣小五金產業的蓬勃發展。短短幾年時間,當地涌現出了以船舶件和鐵路車輛配件為代表的鑄鋼鑄件產業,出現了以翔鋒、振興商標為代表的工具五金產品,以田坡、華豐商標為代表的農用機具產品,以金忠、永紅、為民、民貴商標為代表的刀具五金產品。通過多年的發展,大足五金形成了以龍水鎮為中心,輻射全縣16個鄉鎮、30多個專業村,截至2009年,大足縣共有各類小五金生產企業12000余戶的產業集群,產品涵蓋日用五金、工具五金、建筑五金、船用五金等12大門類、200多個品種、2000多個花色,并涌現出一大批知名五金品牌。產品暢銷國內25個省區市,出口東南亞、歐美地區。其龍水小五金市場群連續四屆被評為全國文明市場,連續多年被評為重慶市商品交易市場20強。
打造西部小五金之都
2005年10月,國家日用五金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授予大足縣“中國西部小五金之都”稱號。市政府為此作出關于促進大足縣小五金產業發展的決定,全面實施大足縣小五金產業振興計劃。重慶市委、市政府領導經常深入大足縣的龍水小五金市場群調查研究,具體指導工作,要求大足縣小五金產業以科技為先導,壯大小五金產業規模;努力建立開放、完善的現代市場體系;以市場為載體,加快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努力培育知名品牌,使小五金業成為重慶市對外宣傳的一張名片。重慶市政府還明確指出:今后全市將重點培育8個百億元市場,大足縣龍水小五金市場群是其中一個很有發展潛力的點。重慶市發改委、外經委、商委等11個部門聯手,在產業規劃、技術創新、融資服務、市場開發、品牌培育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在此背景下,大足縣委、縣政府確立了立足大足、服務成渝、輻射西部、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發展思路。努力通過大足龍水小五金市場群的發展帶動全縣乃至重慶市的產業發展、城市發展、區域發展。全面實施了“六個一”工程。
建立一個中心,即建立大足縣小五金業創新服務中心,為全縣小五金生產企業提供新產品研發和產品質量檢測服務;開發適合于生產高、中檔刀剪產品和專用工具的不銹鋼新材料;推廣使用先進的熱處理工藝;開展小五金產品設計和包裝服務;提供小五金類通用設備使用技能培訓等服務。
構建一張網絡,即建成大足縣小五金電子商務平臺,為小五金業的發展提供政策、技術、人才等全方位的服務,成為大足縣小五金業對外宣傳和聯系的窗口。
培育一個品牌,即設計、制作“大足五金”標志,加快申請注冊“大足五金”集體商標,多渠道、全方位對外推介和宣傳“大足五金”,打造“大足五金”區域品牌。
培養一支隊伍,即加強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造就一支熟悉現代企業管理,具有較高決策水平、管理水平和較強創新能力的優秀企業家隊伍和從業人員隊伍。
建設一個園區,即在大足特色工業園區(龍水A區)內先期征地建設五金產業園,培育帶動五金企業,使之做強做大。
完善一個體系,即加強市場物流體系建設,抓緊建設重慶市西部再生資源市場,使西部金屬交易城、廢舊金屬交易市場擴大規模、提高檔次,加快五金旅游城、西部金屬交易城的發展,努力建成設施完備的現代物流配送體系。
在縣委縣政府正確引導下,大足縣現已建成五金產業孵化園、五金檢測中心、五金電子商貿網站和五金熱處理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組建了大足縣五金民間商會組織,啟動了大足縣五金行業標準制定、新材料成果轉讓、新市場群和五金產業園建設等工作。
活躍的龍水小五金市場群為全縣的小五金生產者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并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市場信息和面向全國的銷售渠道。爐火熊熊叮當響,家家戶戶打鐵忙。如今的大足縣,已成為西南地區最大的小五金產品集散地,成為重慶市的一個響當當的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