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貸款總量仍可能保持在3500億元左右,實際貸款增量并不算低
8月份的信貸數據可能并不像前期預測的那么悲觀。有數據顯示,8月份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的新增人民幣貸款與上月基本持平,仍保持在1600億元規模。
以四大銀行市場占比45%估算,8月份新增貸款仍可能保持3500億元。另外,考慮到8月份,各家銀行上半年發行的票據大量到期,當月實際貸款增量并不算低。
在四家國有銀行中,中行8月份的人民幣貸款增長最快,新增720億元,從而使該行今年的新增貸款突破了萬億,達到10600億元。中行行長李禮輝在此前的業績發布會上曾表示,下半年中行的投放規模和節奏仍將領先同業。他認為,上半年中行貸款增量和增速在同業里是最高,表明中行的市場競爭力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不過,除了中行一枝獨秀外,工農建三家國有大行的新增貸款水平都不高。工行8月新增人民幣貸款380億元,截至8月末,新增人民幣貸款近 9000億元。農行8月新增貸款200億元,截至8月末,農行全部新增人民幣貸款8426億元。雖然上半年表現強勁,但在農行3111億元票據貼現中,有大量票據將要到期,這給該行未來的貸款增長帶來較大壓力。
上半年,全國新增貸款7.37萬億,其中票據融資1.7萬億,占比高達 23%。不過,隨著這些票據陸續到期,7月份以來,各家銀行的票據融資大幅縮水,甚至負增長。由于一季度簽發的大量匯票將在三季度集中到期,8月份的票據融資總量仍繼續了7月份的負增長。而且,下半年票據貼現利率預計將保持平穩上揚,票據融資量則將在低位運行。不過,有專家認為,如果剔除票據融資的大幅增長,上半年信貸增長沒有數據顯現的那么高。同樣,如果剔除票據融資負增長,下半年信貸增長放緩的速度也沒數據顯得那么快。
在四家國有銀行中,對于信貸節奏控制最好的是建行,8月新增人民幣貸款347億元,較年初新增7987億元,該行是國有大行中最早放慢信貸步伐的。建行董事長郭樹清在該行半年報業績說明會上明確表示,下半年建行的信貸速度將放緩。建行的分行長會議也要求,下半年加大信貸的結構調整,分支機構工作重心要從做大貸款規模轉移到盤活存量貸款。這些舉措顯示,該行力圖在“保增長”和“調結構”之間找到平衡。
除了國有大行的回落,在二季度表現“勇猛”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也主動放慢了步伐,民生、華夏、中信、光大等銀行7月出現新增貸款負增長,8月份這種趨勢仍在繼續。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股份制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壓力。上半年,股份制的信貸規模快速擴張,導致資本充足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浦發、民生、深發展和興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低于10%,浦發、深發展、民生、招行和華夏銀行的核心資本充足率低于7%。而且,下半年監管層還可能加強對資本補充方法的約束,使這些銀行面臨較大的資本補充壓力。
交通銀行分析師仇高擎指出,新增貸款下降主要是監管層強化資本管理和窗口指導的結果,特別是銀行交叉持有的次級債不計入資本。雖然沒有發文執行,但這會使得銀行業資本充足率有所降低。而且,發行次級債的管理更加嚴,也會對銀行貸款起到一定抑制作用。
此外,在信貸需求方面,下半年也發生了較大變化。上半年的信貸投放主要是“4萬億刺激計劃”拉動,以政府背景的中長期基礎設施建設為主。下半年信貸需求的主體,則將轉向社會和企業的自主投資,民企和中小企業的投資意愿和資金需求會成為主力。但是,相較于大項目、大國企,這些企業的融資能力明顯偏低。
未來四個月的流動性不會發生逆轉
雖然在上半年的天量信貸投放后,下半年的新增貸款規模必然出現回落,但是專家認為,未來幾個月的流動性不會發生逆轉,擴張型政策的微調將側重于結構方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表示,今年宏觀政策的主線是保持經濟平穩復蘇,并為過于寬松的貨幣政策的逐步退出做好預案。但在發達經濟體沒有走向全面復蘇的情況下,不宜采取過于猛烈的緊縮性措施,擴張性政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微調。
在巴曙松看來,短期要在堅持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基調下進行政策微調,加強對流動性的引導,將資金引導到實體經濟上來;長期看,要把經濟增長的動力從政府主導的需求轉換到市場驅動的需求,把主要依賴投資和出口驅動轉換到依賴內需和技術進步的驅動。
巴曙松預計,全年的新增貸款將達到十萬億的規模,雖然下半年增速將大大低于上半年,但仍然保持了一個較高的增幅。而且,下半年更積極的變化在于從數量增長到結構優化的轉化,上半年1.7萬億的票據融資在下半年將更多地轉向中長期貸款,流向實體經濟。
此外,觀察市場流動性的指標,新增信貸只是之一,M2(廣義貨幣)增速也是關鍵指標。自1998年以來,央行設定的M2控制目標基本都在 14%至17%之間。雖然,下半年信貸增長將會回落,但是M2卻仍將保持高增速。興業證券預計,下半年M2至少保持28%以上的同比增速,該增速仍要高于 M2往年增長的平均水平。預計8月M1(狹義貨幣)、M2同比增速分別為27.5%和28.5%。
而且,今年上半年,我國外匯占款僅增長9481億元。興業證券預計,隨著進出口形勢的改善,今年下半年外匯占款將有望增長1.3至1.5萬億元,從而代替有可能增長放緩的國內貸款,對廣義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形成支撐。
中金公司哈繼銘也預計,預計M2今年增長25%,明年增長20%至22%,全年新增貸款將達到10萬億元。由于下半年大量票據貼現到期可置換為中長期貸款,實際支持經濟的新增貸款情況好于預期;且貸款的慣性較強,流動性將依然保持寬松。
中信建投分析師黃付生認為,隨著監管機構調控方向的轉變,加強對信貸資金流向的監管,加之宏觀經濟的逐步回暖,企業的經營情況將會改善,必將會分流、引導一部分資金流入到實體經濟。未來銀行信貸必將會嚴格審貸,資金的投向也會更合理有效。未來,每個月3000億元-4000億元的信貸對經濟的支撐是充足的。另外,1至7月份,銀行的票據融資高達1.5萬億元,這部分票據到期后,超過50%的票據在今年將會陸續轉成貸款,這部分規模也將近 8000億元。所以,基本可以斷定,今年余下來的時間,中國的貨幣政策將會是“緊而不縮”。
正如一些專家斷言,在企穩回升的上行期,貨幣當局對信貸稍作約束,并不意味著經濟狀況將要出現問題,而恰恰相反,意味著目前形勢有所好轉,只是不必再猛踩信貸油門了。
雖然8月份的信貸仍然保持頹勢,但如果剔除票據融資負增長因素,一般貸款增長與往年相比仍然不低。機構預計,下半年中長期貸款增長仍然可以保持在2.5萬億至3萬億的高水平。
央行的數據顯示,7月金融機構票據融資減少1982億元。市場預計,8月票據融資規模應會延續7月態勢。公開數據顯示,2月新增票據融資4870億元,其中大部分于8月集中到期。有專家認為,剔除票據融資的負增長,近期信貸增長放緩的速度并沒有顯得那么快。
中行分析師石磊表示,上半年短期貸款和票據融資新增總量高達3.49萬億,僅票據融資新增總量就高達1.7萬億,估計短期貸款和票據融資下半年到期量至少為 2萬億,因此,即使下半年出現貸款額度控制,商業銀行出于利差收益的考慮,同樣有足夠的空間保證中長期貸款的增長。2009年上半年新增中長期貸款為 3.77萬億,2009年下半年盡管整體新增信貸規模將出現下降,但預計中長期貸款增長仍然可以保持在2.5萬億至3萬億的高水平上,這保證了下半年實體經濟中的流動性不會發生逆轉。
興業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董先安也表示,在分析今年上半年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的投向時發現,有相當部分的資金投向了與地方政府關系密切的企業。因此從固定資產投資延續性的角度來講,有理由相信今年下半年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將繼續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進而造成下半年的人民幣貸款還會有較大規模的增長。
興業銀行的月度展望也預計,8月7日,中央下達第四批投資資金,將刺激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止跌回升。中央新增投資的下達對當月和次月的投資增速均有顯著拉動,粗略的經驗估計將帶動當月及次月投資加速3.5個百分點以上。預計8月城鎮固定投資增速由此將加速至32.8%至33.8%,中值 33.3%,較上月上升0.4個百分點。根據今年項目帶動貸款的規律,這將有力帶動配套的銀行信貸增長。
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王慶也認為,近期信貸回落不應視做政策收緊的信號,在票據融資占比下降的同時,中長期貸款占比上升,說明保增長的刺激政策仍將持續。7月的投資數據也說明,增長的接力棒已由政策驅動的投資傳給了私人部門和內部需求,這是非常積極的變化,可以平息關于過度投資、信貸過度投放和經濟失衡繼續惡化的擔心。
在中央高層多次強調適度寬松貨幣政策方向不變的背景下,下半年商業銀行信貸工作的重點將從數量增長轉換到結構調整。不過,這并不會影響到各家商業銀行的放貸,更不會影響貨幣信貸總量的增長對經濟的拉動和支持作用。
近期的經濟數據顯示,我國宏觀經濟向好的趨勢更加明顯,但復蘇基礎并不穩固。專家和機構認為,市場對政策轉向的擔憂為時尚早,對寬松政策的“退出預期”不必在意。
“我國經濟回暖的基礎還不牢固,很多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善,特別是制造業并沒有完全恢復,在這種情況下,宏觀政策方向性調整可能性很小,貨幣政策將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市場流動性仍將保持一定的規模。”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
不過,在流動性繼續保持充裕的前提下,各家銀行信貸結構的調整不可避免。國泰君安的商業銀行7月份信貸結構變化的分析報告認為,7月份貸款總體增量回落源自商業銀行資產結構調整,即中長期貸款大量置換出前期的票據融資。雖然新增貸款環比有明顯下降,但增量回落主要源于企業短期貸款余額下降 103億元和票據融資大幅減少1982億元。
專家認為,票據融資劇減、中長期貸款繼續快增表明,一些政府基建項目后續貸款和居民購房按揭貸款等需求仍然較為旺盛,銀行開始用中長期貸款置換出票據融資。農業銀行金融市場部李剛認為,由于上半年信貸高增,以至于銀行貸款合理性和資產安全性已開始越來越受到重視,而上半年票據融資增長一度超過中長期貸款,占新增貸款比例最高達約40%,隨著二季度以來各地投資項目落實,票據的大量到期,銀行在注重信貸質量的前提下,大量票據融資被置換成中長期貸款,這也是信貸自然回落和結構優化的原因之一。
建設銀行研究部總經理郭世坤認為,下半年商業銀行將會更加突出加強風險控制,更加嚴格執行行業信貸政策,加大存量貸款的結構調整力度;在增量貸款上會進一步向優質客戶和項目及自身優勢業務領域集中,票據融資規模可能會大幅減少。
對于目前信貸結構的不合理之處,郭世坤認為,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在保增長、保就業大環境下,淘汰落后產能的進度遠慢于預期,加之受基礎設施投資高速增長影響,鋼鐵、水泥等行業新增投資較多,產能過剩風險加劇;二是政府融資平臺項目信貸60%以上完全是依賴財政償還;三是制造業境況雖有所改善,但未得到根本性扭轉;四是票據融資雖有貿易背景做支撐,但在實際運行當中,也可能存在一些不明確去向,比如存在在銀行體系內“空轉”牟取利差,進入股市、房市等的疑慮。
專家認為,當前拉動經濟發展的重點已經轉移到“調結構”上。當前更重要的任務是如何調整信貸投向結構,根據各行業復蘇的趨勢、進程,更加優化地配置資金,把寶貴的資金用到真正能夠推動經濟上升的領域,為實體經濟復蘇提供保障。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為經濟的長期均衡增長奠定堅實基礎,同時也能更大程度地保證信貸資金的安全和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