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些發達國家以環保構筑的綠色壁壘,無疑增加了國際市場的準入難度。污染環境和高耗能的產品或被拒之門外,或被課以重稅制裁。因此,低碳經濟、綠色制造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也是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基礎,機床工具行業企業應高度重視,應提早做好準備,迎接未來。
盡管裝備制造業其本身的能源消耗和資源消耗占據比例很小,但是其生產的產品卻是能源消耗“大戶”。因此,除了調整自身產業結構中產能過剩的部分,作為裝備制造業“母機” 的機床行業還應當擔負起提供低能耗環保產品、提供資源綜合利用設備和環境保護末端的治理及回收再利用設備,以及先進的生產加工技術,以提高機械制造的效率。
“低碳經濟和節能減排引發裝備制造業發展模式轉變,從過去粗放的追求規模的發展方式向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國際競爭力的發展方式轉變,以此作為‘十二五’裝備制造業發展方向的轉變和戰略的突破。”原機械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屈賢明曾經這樣說。
作為生產工具,機床產品對裝備制造業生產方式轉變的意義是毋庸置疑的,同時,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發展低碳經濟和節能減排作貢獻,機床產業更是責無旁貸。
企業如何做?
首先,關注國家投資重點,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近期對若干用戶行業進行調研的情況顯示,國家對航空、汽車、鐵路、綠色能源、船舶、電子信息等行業的巨大投資拉動了市場需求結構向高端發展。國家對上述重點領域的投資不僅為應對金融危機、擴大內需,更是著眼于結構調整這一長遠發展目標。這預示著結構調整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將是這些行業的工作重點。特別是我國在很多關鍵領域還受到國外的技術封鎖,因此結構調整必將是以自主創新為基礎。這將給機床工具行業帶來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的機遇。
機床工具行業應關注重點投資領域,深入了解用戶需求,加大研發適用產品的力度。盡快淘汰落后產品和產能,避免惡性競爭。應大膽嘗試向“專、精、特”產品轉移。一些企業開發出高速鐵路軌道板磨床就是向“專機”發展的成功例子。這種需要我們填補空白的領域還有很多,如:飛機用鋪帶機、飛機用自動鉆鉚機、紡機針專用機床、人體關節和假肢等醫療保健領域所需零件的加工設備等。目前這些設備主要依靠進口,有的甚至對我國禁售。我們只有立足自主創新、開發出滿足用戶需求的進口替代產品,才能打開新的市場。數據顯示,2009年機床零部件進口持續增長,這顯示國產機床零部件還不能完全滿足主機行業的要求。零部件企業應抓住市場增長的契機,開發新產品,加快進行結構調整。
其次,通過加強管理的有效性,保證企業效益。根據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在2009年10月對80家重點企業的調查,新增訂單不足的情況極為普遍,基本比2008年同期減少1/4。此外,有一半企業都遭遇了用戶暫緩提貨或退貨。近幾個月市場向好趨勢較為明顯,但大部分企業對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市場前景持謹慎樂觀態度。要通過加強企業管理的有效性,提高流動資金周轉率,提高投入產出比,保證企業效益。
第三,尋求突破口,擴大行業出口。根據目前全球經濟形勢,機床工具行業要保持傳統機床、工具、重型機床和成形機床等優勢產品的出口。針對當前增長較快的亞洲市場,通過擴大宣傳、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務,實現批量出口中高檔機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