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屬機械加工中,切削加工是最基本而又可靠的精密加工手段,在機械、電機等傳統產業和航空、航天、電子、核能等現代技術產業部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盡管近年來無切削加工技術,如精密鑄造、精密鍛造、精密擠壓成形等技術發展較快,然而切削加工仍占主導地位,其人力、財力的耗費仍然是很大的。
據統計,切削加工的勞動量約占全部機械制造勞動量的30% ~ 40%,約70%的各種零件需用切削刀具來加工。特別是近一二十年來非金屬材料的切削耗費呈上升趨勢。用傳統刀具材料加工上述非金屬材料時,刀具耐用度和切削加工效率往往很低,有時甚至無法加工,必須采用新型刀具材料。
一、中國刀具行業細分結構
對于有色金屬及其合金的精密和超精密加工,傳統刀具材料難以勝任。此外,隨著現代化制造業愈來愈多地使用自動機床、數控機床,也迫切要求有耐用度更高、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更高、性能更穩定的刀具材料。由此誕生的超硬復合刀具材料正是適合上述切削刀具性能要求的理想刀具材料。
超硬刀具材料指可用做刀具切削加工的超硬材料。目前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金剛石切削刀具材料;另一類是立方氮化硼切削刀具材料。
超硬材料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和低韌性和低抗沖擊性的特點,隨著近年來“以車代磨”、“以銑代磨”、“高速切削”等加工新概念的出現,超硬刀具在我國刀具市場占有率不斷上升。具體來看,2021年我國刀具行業市場中,硬質合金刀具占比為53%,高速鋼刀具占比為21%,立方氮化硼刀具占比為8%,陶瓷刀具占比為8%,金剛石刀具占比為6%。
二、我國超硬刀具行業的產業鏈結構
超硬刀具行業產業鏈上游主要為人造金剛石、聚晶立方氮化硼等超硬材料;中游為超硬刀具生產供應環節;下游廣泛應用于汽車工業、電子信息、航空航天、機床配件、新能源、軍工等領域。
我國刀具市場消費情況與我國制造業發展水平和結構調整息息相關。隨著國家規劃的逐步落地完成,國內供給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制造業朝著自動化和智能方向快速前進,推動我國刀具行業市場規模快速增長。相較于下游的應用市場而言,我國整個切削刀具市場的行業規模已經處在一個較為穩定的水平。2017年之前基本穩定在330億元左右,而由于刀具市場整體回暖以及下游機床領域的更新換代,推動了切削刀具市場規模進入上升區間。隨著國家工業制造實力的不斷發展,加工工件復雜性和困難程度持續提升,工業加工從粗放式、手動式加工向精細化、自動化加工不斷演進,對加工工具的穩定性、精細程度要求不斷提高。目前根據《第三屆切削刀具用戶調查分析報告》所披露的數據顯示,超硬刀具在整個刀具行業的市場份額在10%左右,因此可以推斷我國超硬刀具行業的市場規模大約在40億元左右。
三、國內外超硬刀具行業市場分布
國外超硬材料產業高度集中,金剛石和立方氮化硼(CBN)單晶、聚晶、微粉、CVD膜等全系列產品90%以上集中在美國DI公司、歐洲跨國集團元素六公司等,主要采用年輪式兩面頂超高壓合成裝置,單晶金剛石單次產量大、品級高、粒度好,產品占據高端市場;應用于金剛石、CBN 刀具,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國外超硬材料制品產業,主要分布于歐美和日韓等發達國家,占全世界市場份額80%以上。以歐洲跨國集團泰利萊公司、德國溫特公司、法國圣戈班集團、日本旭金剛石工業株式會社為代表的國外企業,生產制造的超硬材料磨具、刀具、鋸切和鉆進工具等,具有超高速度、超高精度、高效率、高耐用度等特點,廣泛應用于現代制造業,占據了世界高端市場。
目前,我國超硬刀具相關制造企業已超千家,主要分布于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等市場經濟和民營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技術水平較低的生產企業為主,高端超硬刀具生產企業并不多,行業集中度較低。具體來看,2020年我國超硬刀具市場中,沃爾德占比為4%,富耐克占比為2.9%,四方達占比為2%。隨著我國制造業企業由粗放式生產向精細化生產轉變,對刀具的質量、品牌提出更高要求,傳統小型刀具廠商逐步出清,市場份額將逐步向技術領先、品質更高的頭部企業集中。
四、國家政策利好行業發展
近年來,國家陸續推出了《“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國制造2025》等政策文件,大力鼓勵發展高端裝備和新材料行業,積極推動我國先進制造技術及工具設備的快速發展。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超硬刀具行業正迎來歷史性的戰略發展機遇。作為高端制造和現代制造的基礎,超硬刀具產業規模將迅速擴大,未來國內產業競爭力也有望在國際市場中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