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造“硬”冠全球
當今,能源、信息和材料被認為是現代文明的三大支柱,而其中材料又是一切技術發展的物質基礎,無論是計算機芯片還是我們日常的生活用品,新材料技術的發展都對這些
相關的學科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河南省在新材料的科技開發和產業化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該領域內的許多國家級研究中心設在河南省,如洛陽耐火材料研究院、鄭州輕金屬研究院、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鄭州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國家橡膠塑料模具中心等;河南省及中央駐豫單位共有院士6人,其中從事材料領域研究的有4人。另外,河南省是資源大省,在礦產資源、能源資源上無論是儲量還是品種在國內均處于領先的地位,加之材料工業的生產與發展已有數十年的歷史,為河南省發展材料工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此,發展河南省的新材料工業是具有資源、技術及人才的優勢。
2002年12月,科技部火炬中心批準建立由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長葛金剛石城組成的“國家火炬計劃河南超硬材料產業基地”(以下簡稱國家基地)。河南超硬材料產業基地是國內超硬材料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基地,超硬材料行業的8個國家級中心均設在基地內,國家基地首批骨干企業7家,其中5家在鄭州高新區發展。2003年12月科技部又批準建立國家863計劃成果河南超硬材料產業化基地。
鄭州高新區新材料產業現已形成了以超硬材料骨干企業為龍頭,大批中小科技型企業聚集的發展群體,并已形成了集教學、科研、信息、裝備、原輔材料、材料合成、制品、計量、標準、檢測、貿易等門類齊全、配套完善、完整的工業體系,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超硬材料產業鏈。承擔國家、省、市級科技攻關項目和火炬計劃項目數十項,還有四家企業正在進行股份制改制工作。產業園內的鄭州新亞復合超硬材料有限公司是國內最大的復合超硬材料生產企業;河南富耐克超硬材料有限公司是國內最大的立方氮化硼生產基地;鄭州生茂實業有限公司及鄭州華翔電子有限公司生產的電子材料及制品深受市場的歡迎;新建的鄭州春巨新包裝材料有限公司將為產業園在新型包裝材料方面增添了新的發展活力。
新世紀開始,新材料產業園迎來了新世紀的開門紅,大量的高新技術項目入區,如金屬及非金屬納米材料、新型陶瓷發光材料、低煙無鹵阻燃劑,以及用于黃土高原及大西北沙漠化治理的綠色保、儲水材料、高等級公路使用的非金屬礦超細粉體改性路用纖維材料、沸石分子篩項目、蒙脫石工業化生產項目。
一些大企業集團也紛紛攜帶項目進入產業園發展,內蒙古赤峰富龍熱力上市集團公司與地礦部綜合利用研究所合作,將充分利用國家非金屬礦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優勢,在新材料產業園發展非金屬材料項目,擬打算營造非金屬產業的旗艦。中國長城鋁業集團、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河南中南機械廠、中國磨料磨具進出口總公司、河南省鴿瑞復合金屬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禹州市銀星磨料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企業已經進入或正在著手進入高新區新材料產業園發展。
為了適應新的發展形勢,產業園正在與高校、科研單位共同興建或引入工程技術中心及科研開發中心,充分利用人才、技術、設備的優勢,在高新區的產業化環境中與企業實施有效的聯合,共同建立“實驗室試驗——中試——產業化——市場”的平臺。利用這一平臺,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解決科技成果向市場轉化的瓶頸問題,為河南省在高新技術推動產業發展和經濟發展方面,探索一條“政、產、學、研”結合的新路子。
全球二分之一金剛石產自河南
金剛石價格之高足以讓許多人亢奮,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以人造金剛石為主的超硬材料領域,河南正在創造輝煌?以河南遠發金剛石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原輔料生產企業、河南黃河旋風股份有限公司為代表的金剛石材料生產企業、河南富耐克超硬材料有限公司為代表的立方氮化硼企業、鄭州新亞復合超硬材料有限公司制品企業等組成的產業集群,金剛石及原輔材料、金剛石材料、立方氮化硼單晶、金剛石微粉、制品專用設備和標準檢測儀器在全國市場的占有率分別在30%、40%、80%、60%、80%、和90%以上。
更有部分企業在該領域內達到國際領先規模。如黃河旋風股份有限公司,金剛石產量為全球第三,2002年完成銷售收入14億元。河南富耐克超硬材料有限公司已經成為全球立方氮化硼第二大生產企業,80%產品出口歐美等國。河南亞龍超硬材料有限公司是亞洲最大的金剛石微粉專業生產企業,產量居世界第三位。在超硬材料相關領域,該省正崛起一批在全球市場享有重大話語權的企業群。
鄭州新材料產業園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包萬民透露:“在目前全球一年30多億克拉人造金剛石中,有一半左右產自河南。”
而且,目前在超硬材料的兩個分支——人造金剛石、立方氮化硼的全球市場上,富耐克、黃河旋風們正在不斷攻城拔寨,國際對手們不斷地丟盔棄甲。今年年初的時候,日本、美國兩家競爭對手因為不敵河南企業,黯然退出金剛石行業,就連金剛石第二大廠家美國通用電氣公司也開始剝離超硬材料分公司,退出該行業。
科研基地決定產業高度
“在中原大地上有這么一個亮點。”2003年4月,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在河南視察時評價黃河集團的一句話,完全可以用來評價河南超硬材料的行業地位。2004年河南省超硬材料產業年產值達到20億元,占高新技術產業的2.8%。
亮點是如何點亮?金字塔是如何造就的呢?
“鄭州在產、學、研結合上有獨特優勢,產、學、研的有效結合應該是超硬材料崛起的最主要因素。”河南工業大學王秦生教授分析說。河南工業大學是國內高校唯一設立超硬材料及制品專業的學校。該校自1987年設立該專業以來,每年向超硬材料行業輸入大批專業技術人員,許多如今已成為行業內技術骨干。學校還擁有國內惟一一所磨料磨具工業專業。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簡稱三磨所)更曾經是超硬材料研究的黃埔軍校,是國內該行業領域的發源地和研發中心。1963年,中國第一顆人造造金剛石就誕生于此。在鄭州超硬材料產業基地內,專業技術人員已超過2000多人,具有高級職稱的超硬材料及制品專業研究人員有500多人。目前,在基地內三磨所、工業高專和骨干企業技術研究力量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已經基本構造起來,一批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由各方聯合承擔。工業高專作為超硬材料的教學基地和人才基地,和三磨所一起成為我省超硬材料研發的發動機。
鄭州機械研究所已經在高新區征用180余畝用地,建筑面積3萬平方米。該所設有國家科技部批準的“國家先進制造技術研究中心”。在機械結構強度與振動、齒輪傳動、機械制造工藝、精密成形(精密鑄造、精密鍛造)、焊接設備及材料等領域形成系列的研發與加工體系。2004年預計銷售額3億人民幣。目前以該所的先進制造技術為依托,培育出一批中小新材料產業群體如鄭州海特模具有限公司、機科發展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業。發揮鄭州機械所在材料領域的綜合優勢,建設鄭州機械研究所工業園,定能形成產業聚集效應。使該區在金屬材料加工、基礎工藝和產品開發方面具有專業的綜合優勢。
2004年10月進區的鄭州金屬制品研究院,是我國金屬制品行業唯一的國家級科研機構,全院現有4個研究所,分別是設計研究所、設備研究所、特殊異型材研究所和精密材料研究所;該領域國家級生產力促進中心、信息中心和檢測中心均在此掛牌,該院科技力量雄厚,科研工作涉及20多個學科。近年來金屬制品院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其主要產品為鋼絲、不銹鋼絲和不銹鋼絲繩。其中汽車懸架簧專用鋼絲為99年國家級新產品,省2000年高新技術產業化重點項目;轎車專用氣門鋼絲為國家2000年863科技成果;各種異型鋼絲的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均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年產量5000噸,產值6000萬多元。2004年該院實現銷售收入1、9億。
1995年入區的鄭州拓普軋制技術有限公司,是我國專門從事精密冷軋帶鋼成套設備研究、開發、設計、制造、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其主導產品為XGK系列高精度精密冷軋帶鋼成套設備;先后建成XGK—LD成套設備生產線5條,其中XGK—LD800生產線作為國家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已通過國家驗收。鑒于XGK型軋機突破了傳統多輥軋機的結構受力原理,結構合理,軋制運行穩定,產品精度高、板形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且價格僅為進口產品的30%。2000年,省科委又將此列入省火炬計劃予以大力支持。預計到2010年,國內需XGK—LD軋機成套設備300臺套,用于改造現有帶鋼生產企業或新建帶鋼生產企業。項目實施完成后,軋機年銷售收入18000萬元,年創匯600萬美元,年交稅1759萬元,凈利潤2899萬元。
還有河南卡斯通科技有限公司、河南華晶超硬材料有限公司、河南銀湖鋁業有限公司、鄭州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等強勢企業的加盟,使鄭州高新區超硬材料產業風生水起。
產業集聚企業之間形成的相互支撐作用,加上鄭州在超硬材料生產技術、采購、銷售等人才培養、企業經營上形成整體性高度等對河南超硬材料行業崛起起到至關重要作用。
太陽背后的黑子
燦爛熾熱如太陽者,都有黑子現象出現。在貌似輝煌成績面前,河南或都鄭州是不是就可以高枕無憂呢?
“比起廣州、湖南、江蘇等省份,近幾年來,其實我們還在退步。鄭州這邊的傳統優勢正在逐漸消退,鄭州作為行業核心地的獨特優勢在不斷面臨挑戰。”鄭州高新區管委會主任李建民直言不諱,“不過,我們會充分利用好國家級超硬材料基地這一品牌,整合資源,聚集產業,打出我們的威風。”
無論是作為學者的王秦生教授,還是作為政府官員的李建民主任,對于鄭州的超硬材料的前途都帶有一絲擔憂。這種擔憂首先來自于對鄭州三磨所在國內行業中的核心前景的擔憂。據介紹,目前超硬材料研究單位國內主要有3家,分別是吉林大學超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桂林的國家超硬材料及制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鄭州三磨所。三磨所曾經是超硬材料的發源地和惟一的核心研究單位,但是現在其余兩家都已經成為國家級研究中心,三磨所在行業里的科研領頭地位已經不復當年。吉林大學的實驗室雖然曾經注重物理理論研究,跟產業化有一段距離,但如今已經開始扭轉這種傾向,許多企業爭相與它進行聯合科研攻關。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三磨所科研攻關根源在于科研院所體制上。作為科研單位的三磨所沒有及時成長為科研產業聯合體,雖然后來開發了產業基地,但是為時已晚。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把自我產業作大,而技術卻通過各種途徑流出,科研人才也不斷流失。類似的情況,同樣出現在工業高專身上。河南工業大學作為開辦相關專業16年的學校,對超硬材料行業的研究不能說不深,但是該學校開發超硬材料制品的校辦工廠至今仍然只是王教授口中的“小企業”。而遠在湖南的礦冶研究院在研究方向上只和超硬材料“沾點邊”,其旗下企業金瑞科技卻已經成為超硬材料領域黃河旋風后的第二家上市公司。
鄭州在超硬材料的另一個憂患就存在于超硬材料制品領域。超硬材料作為一個行業,其最大價值環節不在于金剛石材料、不在于原輔材料,更不是標準檢測工具業,而在于價值含量最大的金剛石制品和立方氮化硼制品領域。1克拉人造金剛石和1克拉金剛石制成品如砂輪、鉆頭等,在國外制品與材料的價值比往往在20:1左右,在國內也達到5:1。就在這個市場容量最為巨大的領域內,河南企業沒有占到絲毫便宜。廣東、石家莊各有企業年銷售收入在1.5億元以上,江蘇也有幾家企業在制品出口上風風火火,但是在河南,舉目四望,只有不太成氣候的中小企業。
打造超硬材料大市場
“我們高新區新材料產業園正在爭取建設一個超硬材料市場,成為全國性超硬材料集散中心,加上網上交易,用市場來推動鄭州超硬材料的發展,政府通過市場來對產業發展強化引導作用。”鄭州高新區管委會主任李建民透露。經過近幾年的聚集和培植,鄭州高新區新材料產業的優勢漸漸凸顯,已經和正在進區建設的鄭州大學、河南工業大學、鄭州機械研究所、鄭州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金屬制品研究院及高新區周邊地區的鄭州磨具磨料磨削研究所、鄭州輕金屬研究院等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在新材料領域具有很強研發能力,具備較強的產業基礎;另外,鄭州市在磨料磨具等非金屬材料;鋁、鎂合金及金屬制品等傳統材料領域也有較強的技術、人才基礎。
目前,高新區內已形成了以超硬材料及制品、金屬材料及制品(包括鎂合金材料及制品)、非金屬材料及制品(包括精密陶瓷及制品)、包裝材料、化工材料、電子材料等產業領域為特征的產業發展群體,共有材料生產研發企業62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39家。2004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8億元。新材料已成為高新區的支柱產業。截止2004年底,高新區新材料企業共承擔國家、地方科技項目百余項。
據介紹,超硬材料制品跟銷售市場聯系比產業鏈其余環節更加緊密,廣東、江蘇兩個省超硬材料制品的應用市場比河南要大得多,這也是鄭州在制品業落后的一個重要原因。相關專家也認為,河南在缺乏廣闊的省內應用市場時,以市場建設來帶動制品產業發展,應該是個相當不錯的設想。
據王秦生教授介紹,目前鄭州有包括華晶、遠發等超硬材料行業企業在內的許多企業正在計劃進軍制品業,因為制品應用分許多方面,各家企業只能從一種或者幾種制品產品著手。王教授建議鄭州企業要想獨戰鏖頭,必須引入國際領頭企業的技術、資金,讓鄭州的成本優勢來順勢承接國際企業的產業轉移。在人造金剛石、立方氮化硼材料領域已經有先例,國際巨頭往往會因為考慮成本選擇和中國企業合作,目前已經有不少外國公司正在國內逡巡、搜索合作對象。
在河南省“十一五”計劃中,超硬材料被擺放在支柱產業新材料領域的第一位,而全國性超硬材料業“十一五”計劃和20102020年中長期遠景規劃也是由河南方面起草。在如此強大的政策力度下,中原金字塔群沒理由不更加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