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resh Hathiramani是一名鉆石和行業專家,對寶石和珠寶行業有著深厚的知識,同時也是一名GIA培訓的鉆石分級員、研究員和作家,了解與鉆石相關的所有事情。他的工作經驗超過45年,遍及亞洲三個國家。
當談及對于具有環保意識和權利敏感性的千禧一代可能更愿意完全避免開采的寶石,而選擇實驗室培育的鉆石,這對天然鉆石行業是否會產生不利影響時,他給出如下回答: “我曾經認為培育鉆石永遠不會對天然鉆石構成威脅。他們將找到自己的利基市場,并大幅降低價格,并與追求價值的客戶一起找到自己獨特的市場。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預測會越來越準。”
“八十年代初鋯石首次出現時,天然鉆石行業擔心它們會取代鉆石。當莫桑石在九十年代首次亮相時,業界更擔心消費者會改變偏好或被誤導,對鉆石失去信心。以上兩個例子都顯示,一旦它們的價格觸底,這些相似物最終都會創造出充滿活力的利基市場。放在今天,若有人說莫桑石會成為一種威脅,鉆石行業只會對此嗤之以鼻。”
“對于培育鉆石,事實略有不同,但故事情節是相同的。與上文中提到的兩種相似物相比,培育鉆石是一種在化學成分和物理特性上與天然鉆石更難區分開來的石頭。但故事的基本要素是相同的。隨著培育鉆石可以無休止地復制并且生產效率更高,價格將繼續下降。而且它們幾乎沒有轉售價值,沒有歷史或情感價值值得夸耀。”
“與天然產品相比,實驗室培育的產品沒有任何高科技、現代或純粹的東西。用童工開采的黃金鑲嵌上實驗室里的鉆石,并不比用同樣不道德開采的天然鉆石更合乎道德。”
編譯自Rough&Po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