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西郊一所老廠區內,道路上鋪滿了落葉,陽光從高大的法國梧桐樹隙間灑落,在巨大的高爐和車間廠房的掩映下,上世紀50年代的德式建筑靜靜矗立著。歷史仿佛定格在這座年代悠久的工廠:弧形鋸齒式廠房房頂,粗大的熱力管網,高大的煙囪……
這里就是“一五”期間由當時的民主德國協助興建的全國最大砂輪廠、曾經的中國“第二砂輪廠”(現為白鴿集團磨料磨具有限公司)——最近風靡坊間的鄭州神曲中“四廠走一走,二砂轉一轉”的“二砂”就是指這附近的區域,足以看得出“二砂”作為一個重要地標在這座城市的地位。
新中國成立初期,要進行大規模的工業建設,沒有砂輪根本不行。磨料磨具號稱機械工業的“牙齒”,沒有它,飛機大炮造不出來,汽車拖拉機也做不出來,就是小小的鋼筆筆尖,也要用比紙還薄的砂輪劈開。當時中國只有一個砂輪廠,即沈陽蘇家屯砂輪廠(后來改稱“第一砂輪廠”)。“一五”之初,國家就決定上馬大型砂輪廠,1953年5月在武漢成立籌備處,數月后,因為鞏縣(現鞏義市)大儲量的鋁礬土礦,將籌備處吸引到了鄭州市敦睦路56號。鋁礬土名字叫“土”,其實是種石頭,是生產磨料最主要的原料之一——把工廠建在靠近礦源的地方,無疑可以大大降低運輸成本。當時技術基礎薄弱,不具備自主建設大型砂輪廠的條件,所以“二砂”由當時的民主德國(簡稱東德)援建。這個廠投資規模巨大,而且不屬于當時著名的“156項蘇聯援助項目”,被戲稱為“第157個項目”。起初叫4057廠,后來才被機械工業部定為中國“第二砂輪廠”。
建設期間,來自德國的67位專家和他們的48位家屬長期在鄭州生活,受到很高禮遇,還為他們蓋了專家樓,修了游泳池和網球場。過慣了苦日子、并且還在過苦日子的中國人,很快發現東德人的不同了:他們設計的廠房和辦公用房都是“超豪華”的!當時中國正提倡“勤儉節約”,廠里認為東德人設計的建筑標準太高,一層建筑,沒負荷也沒震動,不需要把柱子下去幾米深……但東德人堅持認為砂輪廠在戰爭中會成為破壞的首要目標。希特勒進攻蘇聯,第一批轟炸目標就有砂輪廠:砂輪是機械工業的“牙齒”,破壞了砂輪廠是對軍工企業的重大打擊。爭論的結果是東德人占了上風。“二砂”的廠房、生產工藝、產品質量最終都是按照東德標準來的,后來這個企業能成為中國砂輪行業的“龍頭老大”,或許跟這樣的建廠標準不無關系。
上個世紀一個相當長的階段內,“二砂”占據了鄭州乃至河南多項第一。它是國家在鄭州投資最多的項目,投資額1.5億元,幾乎相當于5個國棉廠的總投資;廠區面積最大,1平方公里見方;有最高的煙囪,達64米。其實不光在鄭州,在全國也“很牛”,它是全國最大的砂輪廠,也是全世界第二大砂輪廠。廠區內精心設計的廠房、講究的立面處理、廠房之間相連的架空廊橋等,處處彰顯出上世紀原東德工業建筑的風格;設計精細、保存完好、至今仍在使用的27號廠房,使用裝配式鋼筋混凝土結構、單層弧形鋸齒式屋頂,建筑風格特色明顯,占地上百畝,建筑面積7.4萬平方米,是二砂最大的廠房,在國內也是不多見的,被列入鄭州市優秀近現代建筑保護名錄。
“工業遺產的重要性基于兩個主要價值。其一是,作為人類社會變革時期的工作領域和日常生活的見證。另一價值是作為一個文獻檔案它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人們在這個階段是怎樣工作和生活的。對這些優秀工業遺跡進行妥善的保護利用,讓鄭州工業化經歷得以保存,未來,對很多市民來說,工業世界簡直遙遠得如同任何一個歷史時期。二砂留下了極具規模的工業遺跡。廠房、倉庫等豐富的工業建筑,水塔、鍋爐、皮帶長廊等獨具特色的工業構筑物,整體保存良好,便于改造設計和再利用,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優良資源。”慕名而來為廠房拍照的藝術家姜山對記者說。
據了解,鄭州市委、市政府已有意向,在中原區白鴿磨料磨具有限公司廠區進行工業遺產保護和文化創意園建設。將來,人們可以在這里看到:滿載著時代記憶的工業老廠區,漸漸變為鄭州市文化創意產業園,成為傳媒、廣告、藝術、動漫、影視等產業的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