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日,中國、歐元區、美國相繼公布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主要經濟體的數據均表現靚麗,都位于分界線50以上,這提振了市場對全球經濟經濟增長的樂觀預期。數據顯
近日,中國、歐元區、美國相繼公布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主要經濟體的數據均表現靚麗,都位于分界線50以上,這提振了市場對全球經濟經濟增長的樂觀預期。

另據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數據顯示,自2009年8月以來,美國制造業PMI總指數基本都在50以上,只有個別月份落在49~50之間,而2010年以來,美國制造業的景氣度在大部分時間都位于中國之上。
一般來說,美國制造業的優勢來自創新和技術,但如今美國制造業的優勢在不斷擴大,成本也在逐步降低。盡管目前中國制造業工人薪水還遠不及美國的水平,但中美之間的成本差距正在逐步縮小,因為近幾年中國的勞動力報酬增速驚人,從2005年至2010年,中國工人的工資水平以每年19%的速度遞增。
波士頓咨詢集團的研究報告稱,由于中國不斷上漲的工資水平正在削弱其競爭力,因此制造業正在從中國回流美國。這種轉移可能使美國增加250萬至500萬個就業崗位,美國正在逐步成為發達國家中制造業成本最低的國家之一。廉價的天然氣資源轉變為眾多美國產業的重要競爭優勢,這尤其有助于化學和塑料產業,但同時也有利于原生金屬、紙和合成紡織品的制造商。
業內人士分析,美國制造業的復興已經在挑戰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如果美國制造業東山再起,那么無論在技術、營銷、品牌方面,中國都沒有優勢可言。而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的迅速上升,東南亞的地區將更具成本優勢,這無疑對中國制造業形成兩面夾擊。因此,中國制造業產業升級十分緊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