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規模快速增長,傳統電網的弊端日漸顯現,我國智能電網建設的緊迫性和重要性進一步提升。
專家認為,我國應做好分布式能源建設與儲能技術研發等配套工作,大力推進智能電網建設,解決可再生能源發電并網的難題。在加強自在技術研發突破的同時,積極利用國際資源,借鑒先進經驗,深化國際間的合作,共同推進我國智能電網建設。
可再生能源并網亟需智能電網建設提速
智能電網,又被稱為電網“高速公路”,是當今國際最前沿的新能源產業之一。隨著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數量的快速增長,這對傳統電網提出了挑戰,我國智能電網建設亟需加速。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超導電力研究所所長來小康在上海參加第四屆中國智能電網大會時表示,可再生能源發電如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波動性較大,而我國現有的電網設施利用率較低,調控峰谷差的能力較弱。隨著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不斷增加,要求我國的電網建設不能再繼續走原來的老路,因此我國應加強智能電網建設以應對大規模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并網。
來小康介紹,以風電為例,我國風電裝機容量已處于世界首位,大規模風電集中開發對現有電網的負荷造成了壓力。近年來不少地區出現脫網事故,有關部門不得不采取“限風”“棄風”的措施。
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數據證明我國局部地區的棄風限電問題日趨嚴重。2011年度,全國風電棄風限電總量超過100億千瓦時,平均利用小時數大幅減少,個別省(區)的利用小時數已經下降到1600小時左右,嚴重影響了風電場運行的經濟性,風電并網運行和消納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風電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說:“并網問題已成為新能源發展的瓶頸,需要拿出切實可行的政策,不要等各地過剩了才著急。”
據了解,除了風電之外,太陽能發電同樣也存在著并網難題。近日國家能源局印發《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底,我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100萬千瓦以上,年發電量達到250億千瓦時。
可記者調查了解到,目前我國對太陽能發電并網的研究與檢測相對不足,如果電網技術不加強,很可能影響太陽能發電大規模并網的進度,進而可能影響到我國太陽能發電產業的發展。
國家電網相關人士介紹,近年來,雖然國家電網公司正在積極進行智能電網與新能源輸電線路建設,并著手解決太陽能發電接入電網后的安全穩定運行、調峰調頻、調度決策等關鍵問題,但目前還不能滿足太陽能等新能源發電大規模集中上網。
分布式能源建設、儲能技術研發為重要配套
針對可再生能源并網的難題,專家提出分布式能源建設和儲能技術的研發是我國智能電網建設的重要配套措施,可以大大減輕電網的負荷壓力。
以風電為例,吉林省電力公司智能電網辦公室副主任馮利民表示,吉林省風電資源豐富,但風力發電幾乎沒有任何規律可循,利用起來難度較大。大規模風電并網會給電網頻率調整帶來困難,甚至可能惡化局部電網電壓水平。從分布式能源入手是解決風電大規模并網的問題的一個有效切入口。
馮利民介紹,風場建設時采取分散建設,再將風電分散接入電網,可以提高電網的接納能力。同時,與集中式接入相比,也可以減低電網負荷的壓力。特別在農村地區,農村電網建設相對薄弱,配電網供電能力不足,供電半徑過長,末端供電能力會受到較大影響。風電分散接入還可以有效解決農村電網的低電壓問題。
在太陽能發電的分布式能源建設已被提上議程。根據《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底,我國重點在中東部地區建設與建筑結合的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建成分布式光伏發電總裝機容量1000萬千瓦。結合智能電網技術,“十二五”時期,我國將建設30個新能源微電網示范工程。這樣做一是電力就地消納,電量可得到充分利用;二是不用遠距離送電,節省大量投資并減少輸電損耗;三是電源分散,接入系統電壓等級較低。
除了建設分布式能源之外,儲能技術研發也是配合智能電網建設,解決可再生能源發電并網難題的有效措施。
“儲能技術最迫切的應用就在于風電。”電科院專家來小康表示,大規模風電開發帶來的脫網、棄風問題讓國家出了新規定:棄風率超過20%,當地就不能再新建風電項目。倘若通過儲能技術,把風電的傳輸從功率傳輸變為時間傳輸,這樣可以平滑風電不穩定對電力的波動。
但來小康認為,儲能技術是全世界都在攻堅的難題,儲能技術的容量、安全性、經濟性等問題仍需要進一步加大研發突破。目前,國家電網在河北省張北投資建設了集風力發電、光伏發電、儲能電站、智能變電站一體化的“風光儲輸示范工程”,證明了一體化工程可以解決可再生能源并網難題的可行性,但由于電池成本高,這個項目還難以做到收支平衡。
據介紹,該項目收支平衡點需要做到電池循環使用5000次,且每千瓦時發電成本1500元。而行業內企業人士告訴記者,按照我國目前電池技術成本要比這個平衡點高出至少一倍。
--國際合作大勢所趨
目前,智能電網已成為全球爭相研發的熱點。由于不同的國家地區的國情、經濟發展特點不同,智能電網建設也有著各自的特色。這也有助于國際間合作與互補。
美國是智能電網概念最早的提出者,也是發展智能電網最早的實踐者,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
美國能源部駐華辦公室主任Matin J.Schoenbauer在上海出席第四屆中國智能電網大會時表示希望中美企業在智能電網產業領域進一步加強合作。
“中美兩國在智能電網建設方面有較好的互補性。”Matin表示,中國的智能電網建設在輸送方面比較有優勢。而美國智能電網建設在配送和用戶應用推廣等方面經驗技術較充分。能夠針對終端用戶消費特點,綜合考慮需求、供應平衡等提供較好的服務方案。目前美國一家企業已經在天津建設了智能電網能源輔助項目,可以降低電力損耗,提高能效。
中美合資企業、安徽美能儲能系統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儲能技術方面,美國和日本有較明顯的優勢。該公司運用美國ZBB公司第三代智能電力儲存與控制技術,研發的產品儲能范圍從50千瓦時至5000千瓦時及以上。
中國電器工業協會智能電網設備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楊獎利表示,不同國家在智能電網建設領域的側重點不同,存在較好的互補性。以美國為例,美國在智能電網基礎技術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其中美國的傳感器技術就是值得我國借鑒的關鍵技術,這也是智能電網建設的關鍵技術之一。歐洲智能電網建設開展的時間比較早,技術比較成熟,尤其是在分布式能源領域、風力發電并網的技術值得我國借鑒學習。
“丹麥已成為歐洲智能電網最大的研發基地。”丹麥王國駐上海總領事館、丹麥科技創業中心清潔技術項目經理林娜介紹,歐洲智能電網方面大約22%的研發成果都在丹麥產生。在丹麥廣泛分布著小型的分布式能源,有很多熱電聯產企業,智能電網應用廣泛。在風電并網方面也有著較成熟的技術。
丹麥投資促進局投資經理楊昕睿表示,丹麥風電發電成本已經可以和傳統能源發電成本持平,風電企業可以實現較好的盈利。目前已經有不少中國企業在丹麥投資設立風場,設研發中心,希望中國企業和丹麥在可再生能源技術利用和智能電網方面開展更廣泛深入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