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科技廳馬世民副廳長率隊,組成以吉林大學教授、吉林大學超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鄒廣田院士為組長的專家組蒞臨公司進行《大直徑聚晶金剛石復合片》項目驗收。
6月5日,河南省科技廳馬世民副廳長率隊,組成了以吉林大學教授、吉林大學超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鄒廣田院士為組長的專家組蒞臨公司,對河南省重大科技專項《大直徑聚晶金剛石復合片》項目進行驗收。專家組聽取了公司項目組的工作總結匯報,審查了有關資料,考察了生產現場,經質詢討論形成驗收意見為:該項目已基本完成并達到了《河南省重大科技專項任務合同書》規定的各項指標要求,取得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一致同意通過驗收。
公司實施的《大直徑聚晶金剛石復合片》項目,是2009年度河南省重大科技專項(項目編號091100210500)。公司在2008年就開始從事該項目的研究開發工作。
聚晶金剛石復合片具有優良的物理和機械性能,廣泛應用于汽車、航空航天、精密及超精密機械加工、石油鉆探、電子、木材加工和兵器等主要工業領域。近年來,世界發達國家正逐步在精密機械加工、石油開采、汽車制造、軍事和航空技術等領域中推廣應用,據行業統計,“十二五”期間,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海洋工程等高端裝備制造業,預計需要高精度可轉位硬質合金切削工具材料5000噸。到2020年后,大型客機等航空航天產業發展需要高性能鋁材每年10萬噸,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應用比重將大幅增加。我國每年超硬復合材料及其制品市場容量為62億元,進口數量就達到45億元,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隨著聚晶金剛石復合片質量和制造水平的不斷提高,聚晶金剛石復合材料將逐步代替傳統的材料。
近年來,公司在穩健發展超硬材料主業同時,依靠現有技術儲備,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科研道路。同時與吉林大學超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鄭州三磨所、德國科士達金剛石公司等一批國際知名超硬材料科研機構建立了密切的技術合作關系。為制定公司的發展戰略,公司將超硬復合材料及制品列為公司“十二五”期間重點發展的核心項目,制定了“三定三保證措施”,即定人員、定責任、定獎罰,政策保證、制度保證、資金保證一系列支撐配套措施,以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公司實施的《大直徑聚晶金剛石復合片》項目通過計算機模擬合成腔體溫度分布、合成組裝塊優化設計技術、原材料綜合潔凈處理技術以及高溫高壓精密測量及控制合成工藝等關鍵技術,在自主研發的六面頂高溫高壓合成裝置中合成出直徑48mm、金剛石微粉粒直徑10μm和25μm的PCD復合片。
項目的創新點為:
(a)采用新型傳壓介質,使高溫高壓合成腔體在化學和物理性能上更加穩定;
(b)計算機模擬合成腔體間接加熱設計,實現均勻的腔體溫度分布;
(c)精密溫度和壓力測量和控制技術,實現優化高溫高壓合成工藝;
(d)對金剛石微粉實行化學潔凈處理技術,實現聚晶層中高濃度D-D結合,從而實現更高的耐磨耗性能和抗沖擊性能。
公司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河南省超硬復合材料及制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達到了國內前沿技術實力,保障了該項目的順利實施。公司在高溫高壓合成裝備、金剛石及制品、超硬復合材料及制品、寶石級大單晶、導電金剛石等產品開發上擁有核心技術,形成知識產權139項,其中發明專利12項,在超硬材料行業綜合實力居世界前列。
公司在項目產業化過程中,嚴格采用國家頒布實施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條例》【國務院令253號】文件規定的“三廢”內控標準,實現了使各道加工工藝做到無害化處理,并使各類污染物經處理后達標排放。
該項目的實施,將全面提升公司超硬復合材料生產規模、研究開發和出口創匯實力,通過培育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關鍵技術,有效緩解產業發展瓶頸,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進我國超硬復合材料產業化進程,促使我國超硬材料及制品行業的持續快速發展,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打造了一條完整的超硬材料行業所需原輔材料、超硬材料及制品、超硬復合材料及制品、超硬材料后期加工檢測技術等閉環發展的產業鏈條,其社會效益十分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