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歐洲和亞洲7月制造業指數(1305.395,-5.79,-0.44%)同步下滑,顯示需求疲軟和全球復蘇失去動能。在消費難以啟動、失業率高企的狀況下,制造業“熄火”無疑給全球經濟再添不確定性。
美國制造業遭遇兩年來最慢增速
根據美國權威行業研究機構供應管理協會(ISM)1日公布的數據,美國7月制造業指數降至50.9,低于前月的55.3,也遠不如經濟學家原先預期的降至54.5。這是美國制造業兩年來最慢增速。
供應管理協會認為,制造業增長放緩反映了上半年美國經濟增長乏力的情況。油價和其他大宗商品價格攀升導致消費者削減開支,抑制了工廠訂貨。
分析師原認為,美國制造業近期下滑是受暫時性因素影響,不過目前很難發現升溫跡象,因此一些分析師不得不重新估計。
“鑒于新訂單分項指數是一個領先指標,該指數下滑意味著下半年經濟增幅可能比有些人預期的要低很多。”富國證券分析師在研究報告中寫道。
農業信貸銀行(CreditAgricole)北美首席經濟學家卡瑞說:“此前制造業一直是亮點,短期內制造業可望稍稍獲得汽車生產的支撐,但若要持續成長,就必須看到需求,然而需求一直相當疲軟。”
全球制造業擴張緩慢
美國制造業放緩是全球大趨勢的一部分,全球制造業活動正以2009年經濟衰退以來最慢的速度增長。摩根大通和研究及供應管理機構1日發布的全球7月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降至50.6,是自2009年7月以來的最低值。摩根大通經濟學家盧頓說:“全球制造業正滑向不景氣的境地,由于新增訂單數據不樂觀,近期回暖的信號不明顯。”全球制造業PMI綜合了來自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中國及俄羅斯等約20國的數據。
同時Markit數據顯示,歐元區7月PMI降至50.4,低于前月的52,表現創2009年9月來最差,顯示制造業的成長接近停滯;該指數在50以上代表景氣擴張,50以下代表萎縮。歐元區主要成長引擎德國制造業成長跌至21個月新低,新訂單萎縮,是逾兩年來首次。
制造業的成長進一步降溫,是歐元區經濟疲軟的又一跡象,可能使歐洲央行承受更大的暫緩加息壓力;該行4月和7月各調升基準利率25個基點,以抑制攀越目標上限的通脹率。
7月歐洲制造業成長速度減緩,而英國、俄羅斯和澳大利亞的制造業甚至呈現萎縮。英國7月制造業PMI由上個月的51.4跌至49.1,是該國兩年前陷入衰退以來首次跌破50;俄羅斯制造業指數由50.6降至49.8;澳大利亞也由52.9降至43.4,為兩年來最低水平。
新興市場也遭遇打擊。印度上月制造業成長減速,匯豐編制的印度7月PMI跌至53.6,低于前月的55.3,而且創2009年11月來最低水平。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7月份PMI為50.7%,連續第4個月回落,且創下29個月的新低。
“糟糕景象”拖累全球經濟
根據彭博社的分析,歐洲的債務危機,美國在提高債務上限問題上的政治角力,中國收緊的財政政策,企業裁員和消費者信心下降,以及石油等商品價格上升,是全球經濟放緩和制造業增長衰退的主要原因。
匯豐高級全球經濟學家沃德說,數據向制造商呈現出的是“一種最糟糕的景象”,“不斷上升的全球商品價格使消費者和公司都承受了很大的壓力。經濟中的亮點很少。”由于高失業和高通脹也正在全球經濟體蔓延,可以預計,各國實體經濟面臨空前滯脹壓力,相關經濟政策選擇也將更加艱難。英國《獨立報》稱:“此次全球制造業下滑將會引發經濟二次探底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