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適用范圍
用于光學球面鏡片、棱鏡的粗磨、精磨。
精磨片主要用于光學玻璃粗加工后進行精加工,精磨片一般采用金屬結合劑,超精磨片一般采用樹脂結合劑。根據光學玻璃的物理特性,采用不同類型的結合劑精磨片加工會獲得較好的加工效果。精磨片的使用與冷卻液配合使用,以保持加工自銳性。
標記:精磨片標記應寫明產品的結合劑類型、幾何尺寸及粒度等相關信息。其書寫格式及順序如下:
結合劑 外形尺寸(外徑*厚度 工作面半徑) 微粉粒度
示例:TN00102-φ8*3 SR-15,596 1200#
二、產品規格
直徑φ(mm) | 3~20 |
厚度T(mm) | 3~15 |
工作面曲率(凸凹同R) | 用戶指定 |
金剛石粉粒度 | 400#~10000# |
濃 度 | 50%、75%、100% |
結合劑種類 | 金屬或樹脂 |
目前常用的規格有φ6*4,φ8*3.5,φ10*5,φ16*3(0.5C,1C,2C,3C,4C,5C,6C,7C,8C,9C)等。磨粒型號有W20,W14,W10,W7等型號。
三、產品優點
采用進口工藝和配方制作,磨削快,精度高,無劃傷。使用壽命長,有效穩定光圈;單次修整使用周期長,加工出的產品尺寸一致性好。
使用時,將金剛石片貼在磨削工具盤上,運用濕法磨削進行加工。

1、精磨片的選用
在選用金剛石精磨片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粒度的選擇
2、由于精磨工序處于粗磨和拋光工序之間,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因此正確選用合適金剛石粒度的精磨片顯得尤為重要。選用的原則是所用精磨片必須既能有效除去上道工序留下的粗磨加工痕跡,又能確保本道工序產生的細劃痕在后續拋光中被徹底消除。對于普通望遠眼鏡所用的光學元件,一般只需采用金屬基的1200#或1500#進行一道工序(光學元件表面粗糙度Ra值達到為0.16~0.32μm),即可轉入拋光。而對于顯微鏡,照相機等儀器對光學元件有較高要求的,可采用兩道精磨,先采用1000#和1200#的金屬基進行一道精磨,然后再用1500#或1800#的樹脂基丸片進行第二道精磨(光學元件表面粗糙度Ra達到0.10μm以下)。
精磨片粒度選用過粗,較明顯地在精磨后的光學元件表面即可見到粗磨時留下的菊花狀痕跡,或在拋光后的光學元件表面留有亮點等。
2、精磨片尺寸的選擇:
主要從被加工光學元件的曲率半徑,粘貼丸片的鑄鐵模表面積兩方面考慮,確定精磨片的尺寸和試用范圍。具體如下表所示:
光學元件的曲率半徑(mm) | 10-20 | 20-30 | 30-50 |
精磨盤表面積(cm2) | 6-25 | 25-50 | 50-100 |
精磨片尺寸: 直徑*高度(mm) | Ф4*3 | Ф6*3或Ф8*3 | Ф8*3、Ф10*3(4)、Ф12*3(4) |
注:光學元件曲率半徑在10mm以下的,建議使用金剛石面磨(總型)
3、覆蓋比的確定
精磨片的覆蓋比主要取決于精磨盤的曲率半徑。可由以下算式計算得出。
覆蓋比P=ZAP/AW=Z(D/2)2∏/2∏Rh=ZD2/8Rh
上式中Z_精磨片總數目
Ap_每片精磨片的面積
Aw_貼置模球缺表面積
D_精磨片直徑
h_貼置模球缺矢高
實際使用中,覆蓋比越大,冷卻液流通越困難,可能出現磨屑不易排出,磨削效率低等現象。建議在加工平面或大球面元件時,使用覆蓋比較小(約20%~30%)的磨盤,但在排列丸片時,應使用磨盤邊緣丸片密度較中央部位稍高,這樣有助于提高壓強,增加切削力;反之,在加工小球面元件時,應使用覆蓋比較大(約30%~40%)的磨盤,以確保磨具面型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