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24小時內,國際媒體上出現了兩個對鉆石行業有較大意義的資訊:
戴比爾斯開始將 DiamondProof 檢測儀投放到美國的零售端,用于幫助零售商快速區分天然鉆石和培育鉆石;
RJC 準備發布《實驗室制造材料標準》,即 LGMS(Lab Grown Materials Standard),其中包括了培育鉆石產品。
有媒體評論稱,這兩個消息幾乎同時出現,意味著國際鉆石行業里出現了由傳統力量引導的“圈地運動”。
這種形容方式似乎有一些夸大之嫌,但行業內存在的一些隱形博弈卻是我們無法避諱(也無需避諱)的事實。
首先了解一下資訊中的部分細節。
1. 關于 DiamondProof
這臺儀器在 2024 年 6 月的JCK展會上首次亮相,戴比爾斯在其官方新聞稿中將它稱作“零誤判”的產品,能迅速判斷檢測對象是否為天然鉆石,還是培育鉆石,或者是仿鉆。
之所以說“零誤判”,主要是因為里面有一種“雙重保險機制”:99%的鉆石可以通過戴比爾斯的 SynthDetect 技術直接得到判斷,剩下的1%則進行更精密的手段進行檢測,以確保培育鉆石不會被誤判成天然鉆石。
關于 SynthDetect 技術,我們早在 2023 年 9 月的香港珠寶展上就看到了相關產品,并觀察了現場操作,確實很震撼。時隔一年半 ,這項技術想必已經有了新的突破。
目前 DiamondProof 的檢測范圍是:
鑲嵌成品:0.25-3克拉
裸石:0.001-10克拉
相關信息可以在戴比爾斯官網上找到。
2. 關于《實驗室制造材料標準》,即 LGMS
這個標準其實起源于 2021 年,當時 RJC 公開了草案,并邀請不同的企業進行評估。
順便說一下 2021 年:當時發生了很多重要的事件,其中一件就是“五大組織圍攻潘多拉”,因為潘多拉公開表示自己“棄用天然鉆石、只用培育鉆石”。
RJC就是這“五大組織”中的一員。
從我們過往的記錄來看,這份名為 LGMS 的《標準》似乎原計劃是在 2024 年就要發布的,但也許是因為 2023 年 RJC 的首席執行官 Iris Van der Veken (由于俄烏沖突的關系)辭職的緣故,導致了這個標準拖到今年才發布。
發布日期預計就在今天,也就是2月25日,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保持關注。
下面談談這兩個事件的意義是什么。
已經有國際友人把這兩個事件結合到一起來評述了,將其稱為傳統勢力對培育鉆石行業的“系統性圍剿”,也就是“通過倫理標準的技術化與技術壁壘的倫理化,重新劃定行業版圖”。
這個說法比較拗口,但是我們大致可以體會到兩點:
1)從技術層面對培育鉆石和天然鉆石進行區分;
2)從標準層面將培育鉆石進行獨立定義。
從我們的角度來看,這兩點并沒有貶低培育鉆石的意圖,包括文首出現過的“圈地”一詞,其實也可以用中性的方式進行理解。
從積極的角度講,分清楚兩類產品是有利于市場發展的,尤其是對于相信未來會形成平行市場的零售商群體來說,他們會擁抱這種技術層面和標準層面的趨勢。
然而從某種意義上理解,這種“圈地運動”本身確實也是“傳統派”對話語權的爭奪,甚至是一種略帶強制意味的“規則制定”。
并且,在制定規則的群體里,似乎沒有什么培育鉆石的行業機構。這就有點兒尷尬了。
所以無怪乎我們看到了少量的評論認為,RJC 制定的所謂標準,能否得到培育鉆石行業的認可,尤其是全球培育鉆石行業的共同認可,這還是一個疑問。
對于中國培育鉆石行業而言,我們在生產端上是一個“巨人”,所以更要關注一些國際上正在發生的事件,尤其是涉及產業標準和市場規則的事件,這樣才能避免在不知不覺中變成某些領域的“侏儒”。
換言之,我們要自己制定規則,而不是被別人制定的規則限制住。
之前和業內人交流的時候,曾經有人提及過一個“2030計劃”,主要是想推動我國的一些專業、權威的檢測機構,來設定中國自己的培育鉆石標準體系,并在2030年之前確保這個體系能覆蓋一定比例的全球市場。
這是一個大膽且有意義的提議,對于重建行業的價值認知體系、提升中國培育鉆石及人造金剛石行業的國際競爭力,以及推廣中國培育鉆石品牌都有積極的作用。只不過路漫漫其修遠兮,需要更多的業內機構來求索。
這塊內容的發展將是長期的、戰略性的,以后我們會寫一些新的文章來講述,此處暫時不做深入。總之,未來的全球博弈,將超越“天然VS培育”的二元對立,而轉向更本質的命題:誰能掌握技術和標準的解釋權,誰能定義可持續的度量衡,誰就能重構鉆石行業的價值體系。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中國需要的(或許)是以產能為籌碼,在撕開規則裂縫的同時,構建屬于自己的“小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