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4月26日,阿里巴巴旗下的釘釘在杭州召開了2016年春季戰略發布會,宣布將在協同、溝通、安全三個層面實現全面升級。與此同時,釘釘的推廣也開始進一步加大。此前釘釘還將廣告投放到了騰訊...
4月26日,阿里巴巴旗下的釘釘在杭州召開了2016年春季戰略發布會,宣布將在協同、溝通、安全三個層面實現全面升級。與此同時,釘釘的推廣也開始進一步加大。此前釘釘還將廣告投放到了騰訊總部所在地深圳,戰火漸濃。
釘釘——阿里的社交夢
在經歷淘江湖、旺信、湖畔、來往等社交產品的失敗之后,阿里似乎在釘釘上找到了方向。
釘釘創始人陳航在發布會上表示,目前釘釘擁有150萬家企業組織。這意味著,進入2016年以來,阿里釘釘月均新增企業組織保持20萬家以上,頗有來勢洶洶之感。
“過去一年我們一直在思考,工作商務場景的效率應該和人性掛鉤,以人為本的產品才是真正高效的工具。圍繞以人為本,釘釘將產品進一步升級,未來中國企業可以在釘釘上獲得更簡單、更高效、更人性、更安全的工作方式。”陳航表示。
眾所周知,在社交領域,阿里與騰訊的矛盾由來已久。在釘釘之前,阿里曾寄希望于來往對抗微信,阿里的高管更是親自上陣推廣來往,宣稱要拿下30%的市場份額。然而,彼時的來往難以撼動微信的霸主地位,最后無疾而終。所以,從來往出走的釘釘,成立之初,包括馬云在內的集團內部幾乎都不看好這個業務。
但2015年8月31日釘釘開放平臺上線之后,卻給了阿里一個驚喜。據了解,不到一年的時間,釘釘已經為60個行業、超過10萬家企業提供定制化服務。于是阿里大手筆投入開始發力,億元級別的推廣預算進賬。今年4月,釘釘更是將廣告投放到了騰訊的家門口——深圳地鐵站里。
企業微信對決釘釘
顯然,阿里的戰鼓轟鳴引起了騰訊的警惕。2016年中國IT領袖峰會上,騰訊CEO馬化騰曾表示:“企業級市場是慢工出細活,不是說像消費級市場這么快速傳播,而是要有一個十年、八年的時間去做。”但話音剛落,今年4月騰訊就悄然推出了微信企業版。
這正是由于釘釘切入的痛點,恰好是微信難以自我解決的——這就是微信對工作帶來干擾的痛處。在工作期間,用戶使用微信傳遞文件、發送消息時,也會不自覺地刷刷朋友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作效率。釘釘著重將用戶的專注力重新拉回工作上。
在釘釘看來,這可以幫助中國企業獲得高效率。而對新升級的釘釘,陳航表示會更多從人性化角度去提供服務。比如,即便到了單位停車場這樣的無網環境,也能通過釘釘打卡等。此外,釘釘除了提供請假、報銷、出差、外出、領用以及通用六大審批場景外,還提供自定義審批表單來滿足不同企業復雜審批需求。據陳航介紹,目前自定義審批表單已超過47萬。
微信企業版的快速出臺,首先就是卡位競爭對手;其次也是想要在企業級辦公市場中分一杯羹。
數據顯示,在中國,有超過4000萬的企業,而這個市場一直未被重視,過去的企業級軟件又沒有提供很好的服務體驗。于是,大家都紛紛瞄準這個商機,想要成為那只站在風口上的豬。
各有多少困惑
在企業級辦公市場被徹底炒熱之際,各個軟件應用自身的發展問題也不容忽視。
對于釘釘而言,對標的是微信,但其最終目標仍是社交市場。所以無論是免費電話還是媒體傳播,讓更多用戶喜歡釘釘,而不是把它看成冷冰冰的辦公工具,是其基本調性。這更多的是C2C的打法,希望借由C端影響B端。此策略在釘釘的推廣中可見一斑。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釘釘陸續發放紅包、Uber打車券、各種天貓超市賣場優惠券、天貓超市生鮮優惠券、口碑外賣紅包、蝦米音樂VIP特權、阿里云服務器五折優惠券等。
這些顯然針對C端用戶的舉措,也會讓觀察者擔憂釘釘在發展過程中,是否會在生活與移動辦公之間的搖擺,從而導致喪失在移動辦公領域所征戰的城池。
另一方面,在釘釘之前,微信就已經推出了微信企業號。官方顯示,農業銀行、美的集團、大眾點評都采用了微信企業號的功能。但這一塊一直做得不溫不火,原因很簡單,微信畢竟是一款生活類的應用,加入太多辦公的因素顯然會影響體驗。
如今,企業微信的出現,相當于把微信企業號獨立成APP。而且,企業微信一旦做大,必然會分流微信使用時間,降低微信的活躍度。要知道,微信的高活躍度、占有時長與深度用戶沉淀則是其想象空間與高估值,甚至是商業化前景的核心要素。
除了微信企業號之外,騰訊早前已推出騰訊通RTX和企業QQ,專門面向企業用戶的產品和服務。過去,QQ與微信相愛相殺的戲碼仍歷歷在目。如今,從騰訊通RTX,企業QQ,到微信企業號,再到企業微信,騰訊將如何解決內部競爭與對外競爭?
第三方的顧慮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這些C端企業雖然對大眾需求做到洞察明晰,但并不是無所不能,對一些企業服務功能和企業需求的把握還不是那么好。相反,一些一直做企業市場的應用也有機會,比如金蝶,它有ERP軟件開發及運營能力,也不是騰訊和阿里花大錢在短時間內就能獲得的。甚至還有說法稱,如果企業微信需要在市場上找盟軍,金蝶是最好的選擇,可以給釘釘壓倒性的打擊。
但在阿里與騰訊眼中,這些似乎都不是關鍵。先占領市場再考慮盈利模式,大佬們似乎又開啟了另一輪航海冒險。(吳文婷 中國經營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