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西鵬是泉州市今年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他和他帶領的科研團隊的研究成果曾獲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他曾獲得2008年“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用科技力量將石頭變成金子的他,在泉州石材業和國內磨削加工業界“誰人不識君”。此君就是華僑大學副校長徐西鵬。
徐西鵬(中)和他帶領的團隊以豐碩的科研成果,服務泉州及至福建省的石材產業及金剛石工具產業發展,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1992年,徐西鵬從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獲得工學博士學位后,選擇到華僑大學任教,成為華大引進的第一位博士。
作為一名老師,徐西鵬承擔了大量的教學任務。他對每個學生都盡力指導,注重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學生心目中的良師益友。
服務社會是大學的重要功能。教學之余,徐西鵬把眼光投向了當時方興未艾的石材加工產業。石材產業是我市的特色產業之一。石材產品廣泛運用于建筑、藝術等日常生活領域,但石材加工要做到省時、省事、省錢又環保是個大課題。徐西鵬清楚,研究石材加工的難度不亞于研究航空領域的難加工材料,“但只要這個行業存在,就需要有人去做(研究工作);選準了方向,就得專心去做”。徐西鵬說到做到,幾乎把大部分時間用在工作上,要么埋頭實驗室,要么給學生上課,要么處理行政事務或出差開會,他忙得像個不停旋轉的陀螺,基本沒休過假。
經過20多年的刻苦鉆研,徐西鵬和他的科研團隊提出了基于能量耗散機理的花崗石高效鋸切技術,使花崗石的鋸切效率顯著提高、金剛石失效率明顯降低;研發了一系列金剛石磨粒工具制備新技術;成功開發一系列基于新型金剛石工具的石材加工新工藝與新技術。當中的“石材高效加工用金剛石磨粒工具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項目成果在國內外石材加工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實現了石材的高效率、低成本、低巖屑排放和低能耗加工,推動了我國石材加工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
“認準了這份工作,就要更好地干下去。”在科研道路上,徐西鵬依然在不斷摸索,努力奮進。